金融雲端:踢走基金界懶蟲 - 丘亦生

金融雲端:踢走基金界懶蟲
- 丘亦生

對於基金業界常把強積金預設基金(即計劃成員不作出選擇時的自動選項),戲稱為頗具貶義的「懶人基金」,我一直有所保留。真正的「懶人基金」,指的應該是一些收取昂貴管理費、但又無落工夫的懶人基金經理。主張收取低廉管理費的英國基金公司SCM Private最近向當地同業發炮,揭露這班害群之馬如何坐食山崩,蠶食投資者的回報。
SCM上月刊發一份調查,涵蓋了127隻資產超過1億英鎊(約12.5億港元)的英國股票基金,合共管理相當於1,200億英鎊的資產,結果發現46%、即近一半基金,既收取主動型基金的巨額管理費,但基金投資的路數,卻與富時指數相近,慳水慳力,學界稱之為「(衣櫃基金)Closet Index」,意即基金至少有四成成份與指數組合雷同。

揸重指數股基金 九成跑輸

更大問題是,研究發現,這類懶人管理的基金大部份也交不出成績。SCM發現,與指數成份相似度達50%或以上的基金,有88%皆會跑輸富時指數。估計主因是基金回報與指標相近,高昂管理費蠶食回報下,導致成績欠佳。研究指這班「懶人基金」的客戶,只要將錢投資在被動指數基金,便可以一舉節省18.6億英鎊的管理費。
貴嘢唔一定冇好。在127隻基金當中,有24%跑贏指數,他們與指數成份相似度只有三成或以下。意味着有一班基金經理夠「勤力」揀股,相對上會交到成績。
SCM Private的研究結果其實不是新鮮事,兩名耶魯大學學者Antti Petajisto及Martijn Cremers多年前,已在美國利用指數相似度,去研究這類「衣櫃基金」,踢爆這些基金收費貴,卻又經常跑輸大市。對這類基金經理來說,與其離群獨錯,倒不如跟大隊而錯,一動不如一靜。英國的基金,每年只須披露持股資料一次,投資者若不細閱基金持倉比例,大部份也不察覺基金經理冇做嘢。

強積金加強披露 顯真章

事實上,香港消委會去年推出強積金的報告,其中一個主要的結論,是看不到回報與收費的關係,例如強積金股票基金的基金開支比率(即收費)是基金資產的0.56%至2.96%不等,不少收費勁高的基金,反而出現零回報甚至見紅,與懶人管理基金充斥的英國市場可謂互相輝映。
人人都知道,基金過去的表現不保證未來的成績。但我可以肯定,若香港也照辦煮碗,要求中港基金披露其組合與指數的相似度,可以從側面反映基金經理究竟有用真功夫,還是照搬指數,再配合收費一覽,哪些是懶人管理的基金就一目了然。
香港強積金制度千瘡百孔,積金局對於大刀闊斧的改革推進緩慢。我期望,積金局至少能夠逼到一班養尊處優的基金,披露更多持倉資料,令投資者認清誰才是基金界懶蟲。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