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事實歸事實,過往香港蕭邦社舉行過很多活動,即使出售平票價,反應依然冷淡。莫說對古典音樂毫無認識的普羅大眾,就算是音樂家本身,也興趣不大,試過舉辦早餐音樂家論壇,廣邀三十多位音樂家出席,最後卻只有兩位肯應約。
Anabella問了我想知的問題:「現在觀眾看流行歌手的演唱會,又唱又跳,與歌手對話一樣,自然會投入,我就是不明白為何聽古典音樂會不准說話,連拍手次數都有限定。事實上,很多人正因為這原因,寧願留在家中聽碟。」Andrew解釋:「最初期的古典音樂會,是讓朋友聚會的場合。『Anabella,來這邊坐,點杯飲品!』就是這樣子的,不但可以說話,當然還可以隨心所欲地拍手掌表示讚賞。正如我最欣賞中國人看大戲,只要表演得好,觀眾可以即時拍手叫好。」他認為觀眾與表演者的身份應該是平等而互動,可惜古典音樂逐漸變成上流社會的玩意。「成立香港蕭邦社後,我鼓勵觀眾盡量接近表演者,音樂家通常不懂自我解說,就由我來代辦吧。」Andrew說。
邀請冠軍得主表演
蕭邦作品技巧艱深,他又經歷過流落異鄉、患上肺病、不被看好的愛情等人生低潮,很多音樂家都說沒做好資料搜集,對他的生平不了解,那就不要聽蕭邦。這樣說看似有道理,說實話,沒先看資料,有誰一聽《一分鐘圓舞曲》便知蕭邦欲表達「把握瞬間」的概念?
Andrew不認同,連珠爆發數個反問:「你吃一道菜,就能嚐出大概有哪幾種調味料,難道要有食譜才懂得品味嗎?你聽王菲演唱會,事前要做資料搜集嗎?事實上,好音樂會為自己辨明。從音樂的高潮起伏、調子、拍子等等,都能感受其氣氛,欣賞音樂本應是人類的本性。」Anabella補充:「當你乘船過澳門時,會聽到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這音樂總讓人感覺旅途舒適,難道這又要做資料搜集嗎?」Andrew進一步說:「所以我討厭一些古典音樂導賞課程,把古典音樂分為入門、中等、高階級別,難道你聽流行曲也有入門課程嗎?好的音樂教育,就是簡單地推介好音樂。」
因此,蕭邦社自從1995年成立以來,幾乎每年都會舉辦鋼琴比賽、邀請音樂導師和指揮家作公開表演、開辦指引市民欣賞古典音樂的工作坊,而「美樂聚」則是每年該社舉辦最大型的音樂節。「因為資金有限,我們不能夠邀請每位音樂大師到來表演,我們至今都是邀請國際賽事冠軍得獎者來表演,這亦有助推廣年輕音樂家。今年美樂聚我們邀請到2008年香港國際鋼琴大賽冠軍韓籍得主李振尚,表演鋼琴家Liszt等人的名曲。另外,亦有著名音樂人Jeremy Siepmann帶領會眾享受不同古典音樂,更會演繹著名古典結他樂手Alvaro Pierri的作品等等精采節目。」說了這麼多,無非想向普羅大眾帶出一個訊息,欣賞古典音樂不用課程,只要肯花時間聆聽,你自會懂得欣賞。
歷年活動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緊接歡迎「宇宙最強」甄子丹!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