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局部關閉前的二十四小時簡直有點像荒誕劇的劇情。兩黨國會議員口頭上都說自己已盡力避免破局,希望順利通過預算案撥款法案。實情是,大家像小孩子玩泥沙那樣,共和黨推出一個對方不接受的方案,民主黨迅速否決;民主黨回敬一個保住醫保改革的法案,立時又被眾議院打回頭。最後一天就在這樣推來推去的遊戲中虛耗了,剩下美國國民以至全世界空着急,擔心美國政府局部停擺會對世局有重大影響,更憂慮政治僵局不能解決,導致美國最終出現賴債情況。
從十七年前的經驗來看,美國聯邦政府短期局部關閉不致對其他國家有重大影響,頂多只是一些次要的對外交往及援助推遲進行。而且,兩黨至少同意通過議案維持對軍方的撥款,讓各地駐軍及執勤部隊不致斷糧停薪,可以繼續執行任務,進行訓練及戒備。換言之,短期關閉政府不致削弱美國軍隊的戰鬥力,不會改變勢力均衡或製造甚麼保安真空狀態。
但正如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說,兩黨惡鬥產生的政治僵局已開始令盟國、政治夥伴擔心美國的政治穩定,不敢確定美國能否在政爭下信守防衞及安全承諾,履行條約責任。假若拖延時間越長,國防部及駐海外美軍的活動及部署肯定受影響,政令、軍令將無法及時落實,甚至令軍事任務功敗垂成。到時候美國這個世界警察想不被視為「跛腳鴨警察」也不可能。
不過,真正將動搖美國國際地位的不是政府短暫關閉,而是債務上限會否及時提高,而是美國政府會否無力償還債務被迫暫時「破產」。
大家都知道二次大戰後國際金融秩序是在New Hampshire的小鎮Bretton Woods敲定的,經濟學者Benn Steil年初出版的"The Battle of Bretton Woods"詳細敍述了各國特別是美英兩個新舊霸主的角力情況,過程中更隨時有破局的危機。最終能達成協議,成立穩定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兩大機構:IMF及世界銀行,靠的不僅是各國的合作意願及急切重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美國的信用及美國政府的承諾。假若當時美國國會兩大黨像現時那樣各不相讓,不願妥協,那不管小羅斯福總統如何努力,不管談判代表如Harry White如何努力游說各國官員,Bretton Woods會議依舊將一事無成。
七十年後的今天,國際經濟及金融秩序雖不像以前般由美國獨大,但整個市場的運作仍然倚賴美國的信用,仍然倚賴美國政府的承諾。沒有Uncle Sam(美國政府)永不賴債的諾言,美元、美債不可能成為量度投資風險的工具,不可能成為人人接受的交付及儲藏工具;而美國也不可能保持她的龍頭地位。一旦美國兩黨的惡鬥持續,雙方不肯妥協,到10月17日財政部將無法再以新債還舊債,永不賴債的承諾便會從此破滅,各國政府、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另覓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流通及儲值貨幣,必須另找一些可取代美債的投資工具作為衡量風險的標準。這樣的過程當然不容易,當中的震盪肯定不小,但當美國政壇內鬥影響全世界,當美國政客為了意氣之爭置全球利益於不顧時,各國肯定不會束手待斃,肯定想改用Bancor之類的國際貨幣取代美元,找「歐元區債券」或「IMF債券」取代美債。當美國失去作為全球金融心臟的位置時,她的國際地位定豈能不一落千丈呢?
盧峯
資深傳媒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