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遊樂場不足 殘障童冇得玩

港遊樂場不足 殘障童冇得玩

【本報訊】本港的遊樂場已經不多,適合殘障兒童的更少得可憐。由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與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合辦的「遊樂共融計劃」,今年7月委託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調查,近半受訪的殘障兒童家長認為社區遊樂場數目不足,兩成人住所附近沒有設置。有家長慨嘆,他只想帶兒子玩氹氹轉玩樂,可惜「搵勻全元朗一個都冇」。

設施設計單一欠吸引力

調查評估本港共融遊樂場的情況。結果顯示,受訪約140名殘障兒童家長中,近8成人認同遊樂場有助子女發展體能、感官和社交,但只有約七成家長過去3個月曾帶子女到遊樂場玩樂,當中約三成半每周少於1次,近七成平均每次遊玩時間不足1小時。調查又指,受訪家長認為現有的遊樂設施設計單一、欠吸引力、「好BB」;有聽障兒童玩滑梯時,人工耳蝸會產生靜電。

「元朗一個氹氹轉都冇」

家住元朗的湯先生育有一名8歲兒子,患有中度自閉症。他指兒子接受治療時,治療師稱玩氹氹轉有助平衡,惜「搵勻全元朗一個都冇」,附近只得兩個鞦韆,但經常排長龍,兒子最愛玩的滑梯又太窄,容易碰撞。他認為,遊樂場對兒童發展有幫助,可釋放情緒和壓力,「但好多客觀條件好難俾兒童玩得開心」,促政府改善遊樂場設計,讓小朋友共融玩樂。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表示,共融遊樂場需具備體能,感官和社交三方面設施,也要有配套如家庭洗手間、飲水器等。
目前康文署轄下有680個遊樂場,只得36個是共融遊樂場。她指,下月將就「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指引」蒐集各方意見,以國際指引作藍本,制訂合適本港的遊樂場設計指引,顧及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兒童,指引預計明年初可發佈。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緊接歡迎「宇宙最強」甄子丹!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