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本欄談「鯊魚魚翅」,「護鯊行動」香港區發言人潘婉堯女士來電郵云:「龐大的魚翅耗量乃是令到鯊魚數目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這是護鯊人士的一貫論點,但到目前為止,此說並無很大的說服力。當歐洲人、拉丁美洲人每日不停吃鯊魚肉,英國人視炸魚薯條為「國食」的時候,為甚麼華人吃鯊魚鰭(加工製成魚翅),竟然是導致鯊魚數目減少的元兇?為甚麼護鯊行動人士特別針對華人吃翅而不反對西方人吃鯊魚肉?西方漁民捕捉鯊魚當然知道魚鰭很賣錢,但同時清楚了解,鯊魚肉大有市場,如果捕鯊的唯一原因是為了賣魚翅,顯然沒有足夠的經濟理由支持。
一位住在德國漢堡的讀者看完來電郵云:「本人居德四十多年從未見過或聽過熏製鯊魚美食,特走訪德國各魚舖,答案是全不見聞,不知閣下那裏找來這個消息。」
左丁山的「消息」或「資料」來自《中國鯊魚產業報告》第三章,因為德讀者來郵,再翻查資料來源,得海產L提供,聯合國農業組織(FAO)的1999年技術文件第389號,作者Stefania Vannuccini ,上網打Shark Utilization, Marketing, and Trade即可找到,原文的貿易數字以1997年為截止年期,上述的中國鯊魚產業報告2013則把數字更生至2009,大抵這行業的數據不是很容易搜集的,所以數字就不很追上時代。根據FAO技術文件第6.1章的說法,西方國家的鯊魚產業為了防範消費者對食用鯊魚肉的反感,通常使用另類名詞來遮掩鯊魚的本質(這一點上,華人反而最老實,吃魚翅就是吃魚翅,不弄虛作假),FAO的文件云,使用其他名稱的行為十分普遍,在英國picked dogfish在市場上稱為flake或者huss,常一起並稱rock salmon,有時叫rigg;在法國,同類鯊魚叫做chiens,Porbeagle shark則被稱為taupe或veau de mer。在德國,剝皮斬頭除肚的picked dogfish在市場以sea eel名稱出售;smoked belly flaps叫做Schillerlocken;意大利的鯊魚肉叫palombo,威尼斯有vitello di mare (veal of the sea),總之顧客吃的是鯊魚,名稱則各異。我們華人老老實實吃鯊魚鰭卻給西方環保人士罵得要死。總之,人類捕吃鯊魚,製造鯊魚產品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如現在要保護鯊魚,不應只針對華人吃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