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新聞:一個寧夏婦人上月29號在其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家中進食自行在山中採摘的野菇後出現中毒症狀,她翌日來港後去伊利沙伯急症室求治,現於深切治療部醫治。
想起數月前一宗在本港發生的毒菇事件,一對教師夫婦行山採野菇,進食後中毒,妻子急性器官衰竭(忘了是甚麼器官),最後換器官獲救。但器官寶貴,一直在排隊名冊中等候器官移植的另一個女病人因此喪失機會,含恨而終。
要是那個寧夏婦人同樣需要更換器官,而急性衰竭者通常可以在排隊名冊中打尖,誰更應該獲得救治?是這個連遊客都不是的寧夏人,抑或在香港工作、納稅的本地病人?
文明社會強調個體的人與社會之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比如你納稅,然後心安理得享受社會提供的福利,這一切中國13億人不加理會。他們臨盆了衝入香港政府醫院的急症室,吃了毒菇也衝入香港政府醫院的急症室,自私自利,罔顧他人權益。自由行開放至今,受禍害的又豈止醫院?有網民在高登抱怨香港郵局服務質素大降,五年前寄郵包去美國平均七天,現在三四個星期都寄不到,令小本經營做外貿小生意者失去生存空間。究其原因,是這些年來強國人每日數十噸貨櫃運小郵包,令香港郵局積壓大量郵包,人手不敷應用。香港彈丸之地,各行各業如何抵擋這樣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