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特區會否對香港構成威脅,言之尚早,我贊成蔡東豪講法,共產黨不容易將權力判出去,自貿區當然唔會成為租界,亦因為唔係租界,要做國際金融中心好難,除非將香港國際化程度拉低,將香港市場經濟背後核心價值改變。
北京對香港一制冇乜好感,尤其近年內地推銷「中國模式」,認為一黨專政,更有利內地經濟發展,呢種論調其實係陳腔濫調,八十年代研究亞洲日本及四小龍嘅美國發展經濟學、發展社會學,一樣歌頌日本、南韓、台灣、新加坡官僚成功實現進口取代發展策略,全力發展經濟,與拉丁美洲民主國家相比,亞洲四小龍專制獨裁更快推動工業化,創造經濟奇蹟。
搞文化事業 唔係鬥平
但「亞洲模式」好、「中國模式」也好,其實只適合工業化初期階段,用官僚手段去作資源分配,指導市場發展,無疑在效率上會取勝,也減少對跨國資本或企業依賴。但當跨過了進口替代階段,要持續維持高增長,便是靠自由化政策,釋放出新的生產力。今日官方論述所謂中國模式,只不過係宣傳工具,香港人心中明白,鄧小平改革開放30年,創造出高速經濟發展,是自由化,官方逐步放寬控制,交出權力,退出市場,建立市場秩序及法制嘅結果,改革成功同一黨專政冇乜太大關係,反而同約束共產黨權力有關。而目前經濟改革進入樽頸,國進民退,係因為上一階段產業自由化政策所釋放出生產力已用盡,下一階段在金融、貿易方面,無可選擇要走上自由化之路。
今日領導人有否79年鄧小平復出時的決心及氣魄,令人懷疑。因為只有船頭驚鬼、船尾驚賊者才會視香港為敵人,香港百多年來食四方飯,各方勢力匯粹,回歸後多少有點老本留下,才造就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呢個係有機成長過程,唔係英國人規劃嘅結果。上海自貿區乃自製金融貿易特區,係官僚規劃產品,公公婆婆眾多,要取代香港,未係時候。內地過去五年,全國大城市均圈地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但文創產業唔同做山寨工廠,講求創意人才,資訊自由流通,建立一個鼓勵創意氛圍。到今日內地文創產業園成功者寥寥可數,點解?文化產業、金融業同製造業有好大分別,背後涉及當地軟實力,而非一味靠平價批地、廉價民工。
添馬男
足本收睇《亂噏24》x 卓韻芝;緊接歡迎「宇宙最強」甄子丹!
周一至周五《亂噏24》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