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startup創業,有兩種態度。一,是未經市場考驗,就覺得自己一早知道答案。二,是假設自己不知道答案,邊做邊試邊改。
第一種態度,是新手常犯的錯誤。
另一種錯誤,是以為自己邊做邊改,但行為上卻不然。邊做邊改,做與改中間的橋樑,是迴響。有迴響,就有線索繼續摸路,無迴響,就靠斷估,如果長期斷估,效果上,無異於覺得自己一早知道答案。
問題是,迴響不會從天跌落大髀,要投資才有回報。假設做產品是一回事,攞迴響是一回事,一般會以為,做產品的花費,應該比攞迴響重得多,所以通常錯的,都是偏向花太少心機攞迴響。
參考其他團隊 知己知彼
身體滿佈神經,神經就是攞迴響的工具。可以想像,無神經系統,會幾出事。例如頭痛,當然不好受,不好受是重點,迫你行動。你可以從根本解決,也可以選擇食止痛藥熄掉警號,然後當無事。
身體本來就有神經,短視的做法,是熄掉系統當無事。公司本來就無神經線,短視的做法,是索性不鋪神經線。不鋪神經線,或者鋪不夠,都好難知,因為根本不會痛,直到大限。一個解決方法,是參考其他團隊的做法,對一對自己有冇重要遺漏。有心搵,其實不難搵到參考,如果見到有勁人,寫篇甚麼「Six Metrics Every Consumer App Must Track」之類的文章,多學無妨。
道理上,摸出來的路,應該就是迴響的成果。而產品,就是摸出來的路的成果。長遠來說,迴響是因,產品是果。
迴響至少有兩大類。一類,是看行為。有人來了無登記,有人登記了無回頭,有人回頭了無升級,等等等等。科網產品的方便之處,是這類行為迴響,可以做到你想幾細得幾細。當然,如上面提到,越做得細,成本越高。另一類,是看說話,例如每日收到的一大堆顧客電郵。
一般來說,行為迴響,準確過說話迴響,一來,通常人總是口不對心,行為才反映真心,二來,行為呢,你可以每個人都跟蹤,但肯花時間打開電郵給你寫個說話迴響的,卻只是一撮人,還可能是最不代表「正常」用戶的一撮人。
客戶投訴 員工全部要睇
但自己經驗,說話迴響,好多時畀到一些新的想法,行為迴響畀不到。所謂說話迴響,其實一定是投訴。當然,理論上,可以有人寫電郵純粹讚你,或者純粹給意見,但實際上,十年不逢一閏,就算開首是讚,第二句一定是「不過……」。
當你回覆投訴,有時確實是系統寫錯,有蟲,就除。但有時,卻是因為想不到會有人竟然這樣用,於是,就打蛇隨棍上,問問客人,點解會這樣用,好多時,所謂認識顧客的需要,其實是這樣引導出來,明了需要,就帶來向前走的新線索。
也就是說,這麼事關重大的摸路線索,好多時竟然埋藏於客服操作當中,而難就難在,這些線索,不會標明是「重要線索」,混在客服電郵堆中,往往毫不起眼,幾乎要受過訓練才分辨得出來,然後還要往深鑽。所以我們團隊每一個投訴,都是由其中一位創辦人逐一回答,其他人就算不答,也要每張看,不是冇事做身痕,而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最隆重地做。
* * *
如果startup摸路,最慘是無迴響,一個人成長,最慘也可能是攞不到迴響。我見過有父母,非常保護子女,子女十幾二十歲人,每次闖禍,大大小小,父母依然第一時間彈出來補鑊,然後當無事發生。子女長期攞不到迴響,或攞到被扭曲的迴響,當然不可能學好。
我不敢太大聲恥笑,因為我估這是人之常情,我時刻都勒住自己,提防害了個女。如果在家學不來,唯一機會,是等到一日出來做事時學,起碼同事上司不會當你是仔女般湊,假設搵到有人請的話。學得最快最深刻的方法,可能是創業,因為市場最坦白,顧客最殘忍。最起碼,公司戶口的結餘數字,就是避無可避的終極迴響。
宋漢生
死過翻生的卓韻芝要同倪匡蔡瀾肥佬黎講人生大限?
毌需忌諱,《亂噏24》周一至周五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