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貧窮線有甚麼意義?(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訂貧窮線有甚麼意義?
(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千呼萬喚,香港終於第一次訂出貧窮線,跟隨普遍的國際標準,用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畫線,低於這個收入數目的視為貧窮。
以此為界,香港的貧窮人口高達131萬,扣除政府的福利津貼,例如綜援、傷殘津貼等,貧窮人口仍高達102萬,即七個香港市民,就有一個處於貧窮線下。102萬貧窮人口,在職貧窮的佔一半以上,無論多努力工作,仍然無法脫貧,每3人有1名貧窮長者,每5人有1名是貧窮兒童。常把「贏在起跑線上」掛在口邊的中產父母,對這群每天在溫飽邊緣掙扎的貧窮兒童,處於一個怎樣的生活困境,當然難以想像。
在宣佈貧窮線的扶貧高峰會上,特區高官三番四次強調,貧窮線並不等於扶貧線,「消滅」貧窮,甚至縮窄貧富差距,都不可能,貧窮線不會跟最低工資,也不會跟綜援等社會福利掛鈎。高官們宣佈貧窮線後,我們只聽到一連串的「不會」,究竟貧窮線可以用來做甚麼?應該用來做甚麼?說來說去,高官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高官們這又「不會」那又「不會」,說了半天,唯一較為新鮮的東西,是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的林鄭月娥司長,口中所說的,對貧窮家庭的生活津貼,至於標準為何?怎樣執行,所有細節欠奉,只說留待明年的施政報告才公諸於世。

其實這所謂的生活津貼,也並非甚麼新生事物,例如曾經搞得滿城風雨的交通津貼,以個人申請還是家庭申請爭論不休,究其實質,是為了彌補最低工資不足,是生活津貼的一部份;又例如也備受爭議的劏房租金津貼,連擺明非法的工廈劏房戶都可以受惠,惹來鼓勵犯法的非議,這明顯也是貧窮家庭的生活補貼;至於推行了幾年,幾乎人人有份的所謂紓困措施,例如電費津貼,也算生活補貼一部份,不過深水埗執紙皮的婆婆,和替李嘉誠賣命的打工皇帝都一視同仁,不知這種生活補貼,實質意義在哪裏?
這些生活補貼雖然五花八門,但效果都有類近之處,補貼的相當大比例的一部份,都由既得利益者袋袋平安。公共交通費越來越貴,劏房也因為政府提供津貼應聲加租,因為政府管不住電費的飆升推出補貼以平民憤,利益也是落在電力公司的口袋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補貼,相信亦會墮入相同的死胡同裏,老闆因為有補貼而不用加人工,因為有補貼,商界也會振振有詞拒絕提高最低工資,劏房、板間房、唐樓的租金也會因為生活補貼而大幅提升。生活補貼表面上令基層市民脫離了貧窮線,但對改善他們的貧苦生活,沒有多大的實質幫助,反而會令他們百上加斤。
貧窮問題錯綜複雜,與經濟、就業、工資、房屋等政策都密切相關,單靠生活補貼絕對無法解決。負責扶貧政策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接受訪問時說,如果政府訂出貧窮線後,又沒有跟進政策,只會「自取其辱」。看現屆政府的這副德行,林鄭司長分分鐘會不幸而言中。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