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改變了賓館業的住客組合,但改變不了重慶大廈的國際化。毗鄰的美麗都大廈是自由行重災區,現有85間持牌賓館,合共有五百多個房間,分佈於三至十六樓,平均每層有六間以上,不但將住客的國際化變成內地化,連原來的港味也一併消融。它是香港小工業興衰的見證者,半露天的走廊總是住家風情無限,民居衣物與賓館床單在日光下飄揚。這裏是葉問國術總會和打造「七小福」的中國戲劇學院的基地,曾經裁縫工場林立。
森美斯時裝的老闆林師傅算是後來者,約1993年來到美麗都分租單位,專做上門度身,仍趕得及看「美麗」。他說:「由四樓到十幾樓,隔幾個單位便有一家裁縫工場,在這裏工作很方便,絲裡、扑、尺、滑粉、打鈕門等裁縫所需一應俱全。」師承淺水灣酒店著名洋服店老闆宋長根的他,說當年跟師傅學的是時裝,「六十年代成衣還未流行,香港人流行到洋服店做衫。七十至九十年代,英國人、外國人、來港興建地鐵的日本人,都喜歡訂製洋服。」當年美軍打越戰到香港「放假」,來到老尖就至少每人做兩三套西裝,最近美軍兩棲攻擊艦「好人李察號」泊港,老尖洋服老店望穿秋水也不見鬼影。在黃金時代,美麗都的裁縫冬天都變成候鳥,飛往太子道那兒:「七十年代以前,闊太們愛在太子道做衫,每逢新年忙得不可開交,尖沙嘴的師傅們都到那兒賺錢,新年後便回到尖沙嘴。裁縫分上海工和廣東工,前者收費較貴,一個好師傅的月薪,比寫字樓經理還要好。」1997年移民潮、2003年沙士,歐美遊客少了,自由行只愛尖沙嘴的名店,誰來做衫?工場遷出後,業主即轉租賓館經營業者,連打金工場也幾乎消失,莫論那些山寨廠如電鍍廠、針織廠了。「香港式微,本地師傅也有回內地做放樣,即定下大、中、細碼尺寸,但內地人學懂後,這些師傅也就失業了。」林師傅的同門師兄弟大多移民加拿大,他喜歡留在香港,接手師傅兒子這個工場。不過現在接下制服大定單,自己先放好紙樣,才移交內地工廠縫製:「紙樣是時裝的靈魂。」
下星期,死過翻生的卓韻芝要同倪匡蔡瀾肥佬黎講人生大限?
毌需忌諱,《亂噏24》周一至周五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