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只聞樓梯聲、惟不見其影的「貧窮線」,終借偽首出席扶貧委員會高峯會的時機公佈,表面回應了民間的千呼萬喚,惟箇中考量,待說。這條以監察貧窮人口的組成和變化,可以為政府往後制訂社福政策提供依據和指標的劃線,雖然只是一個數據標準,就如「堅尼系數」,本身並不具備任何「解決問題」的功能,卻能具體呈現香港當前社會遭遇的貧窮問題,亦教我們要向「那些」有需要的人提出援手時知其所在,有迹可尋。所以「劃線」有其功能,並非「為劃線而劃線的政治工作」,這話實有道理,如果不是出自偽首之口的話,他煞有介事未問先答,明顯就是包藏政治目的,無非藉以挽回自己跳級下跌的民望,對他而言,這條不僅是貧窮線,怕且應可視為「事業線」。
偽首滅貧論零承擔
雖則有此妙用,偽首竟仍強調「貧窮線」和福利政策之間,實無相關。如此說法一是自相矛盾,二是自欺欺人,猶似免責聲明以避將來社福中人和具受惠資格民眾的窮追猛打。而司長亦於同一場合聲稱,「貧窮線」不等同「扶貧線」,意思就是政府不會因這線而去設定相應的扶助門檻。她更解說,當局日後設計及推行各種扶貧措施,不但要援助貧窮線以下的人,亦會關注貧窮線以上的人士。相比語言偽術,司長的說話無疑漂亮,可惜亦不過花言巧語。這些年來,貧富分配不均,尤其低下階層的生活水平更是每下愈況,現尚且連「線下」都照顧未遂,已奢言要惠及「線上」,根本就是混淆視聽。
現在的貧窮線劃分,主要參照外國社會的做法,並以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準,這亦符合過往很多不同社福機構的建議。按此計算,即一人家庭月入少於3,600元,二人家庭則少於7,700元,以至四人家庭月入少於14,300元便會跌落貧窮線,份屬貧窮戶。按此估算,全港貧窮人口竟達131萬人,佔人口兩成,換言之,每五個港人就有一個窮人。在這號稱國際先進城市,繁榮之都,如此情況怎不教人痛心。再者過去十年,本地的月入中位數表面上有微增,然扣減通脹因素,卻是不升反跌。同時百物騰貴,必需品的漲幅更是直接影響基層市民的生活,因此為數53萬的在職貧窮(意味沒有享用綜援等福利)戶,切實是我們應另加關注的社會階層。
當然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社會(豈止政府)對弱勢社群的冷待,甚至歧視。他們已經失去了尊嚴、且還得不到體恤。領取綜援的會被譏為懶人、蝗蟲;長者享用高齡津貼,猶似「被施捨」,要證明自己一貧如洗(資產審查)、子女不孝(未盡供養責任)方可成事。「貧窮線」一出,坊間已有「着數線」,養懶人之說。偽首揚言「不可能滅貧」足見其人毫無承擔,而「不可能有貧」亦見人無憐憫之心。
盧先亞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