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文化機構聯同學者及理工大學學生,昨發表「香港墟市文化」研究報告,參考本港七個墟市,當中包括早在明清時期存在的大埔舊墟、戰後建立的聯和墟及近年的天秀墟等。報告指現代墟市由政府主導,政策短視又令墟市失去傳統文化價值,令富有人情味的墟市特色不復見。
「有頭威冇尾勢」
文化葫蘆今年聯同房屋發展研究員姚松炎博士,以及一班理大學生,進行10星期的墟市研究,以粉嶺聯和墟為主要對象,比較舊式墟市與現代墟市的分別。姚松炎指,聯和墟可說是香港最早的新市鎮,因其佔地四萬多平方呎,還有戲院、車位、商舖和百多間「白屋仔」(白色小屋),更設計有公廁、消防局、診所等,如一座自給自足的墟城。
報告指舊式的墟市由居民自然聚集而成,如聯和墟在1949年由民間集資25萬元,以聯和置業有限公司自行管理,當時實行「秤佣」制度,市集的買賣雙方都要付佣金給管理處,用以發展墟城,全盛時期有300多個露天檔攤。相反現代墟市全由政府「由上而下」主導,參與研究的學生Chris指,上環大笪地、黃大仙騰龍墟都「有頭威冇尾勢」;天水圍天秀墟則「冇成功過」,原因是政府先選定一個地址,再「生插」外來的經營者,缺乏人情味。
50年在粉嶺成長的郭寶鈞,父母在聯和墟經營「一二三飯店」(現已拆卸),他指當年逛墟市的都是街坊街里,整個地方充滿人情味。面對墟市變遷,舊日情懷不復再,他直言不捨,現今商場難找到昔日人情味,故退休後亦要在粉嶺長住,閒時來「睇吓聯和墟嘅晚霞」。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