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元凶(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人口老化元凶
(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香港面臨「人口老化」,這是每一個城市由「發展中」轉型到「已發展」的必經階段。沙膽虹提出:「30年後的香港,處於當打之年的人口比例遠不如目前,而老人比例又遠較目前的為高,到時香港便不再有活力了!」
然而很多所謂解決人口老化的方案,反而加劇人口老化;舉例說,如經濟學家關焯照所言,2012年青少年只佔單程證移民的13%。而同期的35至65歲年齡組別卻佔52%──即每引入一個青少年的大陸移民,同時就引入了四個成年人,即單程證只會加劇人口老化;眾所周知,移民要付出適應的成本,越年輕就越能適應新生活,而輸入35歲以上的人口,在這個生活成本高昂的香港,連住宿都成了難題,遑論幫助社會解決「老化」呢?
社會上有人提出,大陸的「雙非嬰」可以解決人口老化云云;然而他們卻忘記了,雙非嬰不是孤兒,每一個雙非嬰,背後有一父一母,更有爺嫲公婆合共六人,這些人都符合「家庭團聚」的資格──只要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更可以憑港府的最新政策,拿香港的公帑回廣東去「養老」,這是財政上的無底深潭;即使假定每一個雙非都會繼續在香港工作,除非每對雙非父母在香港誕下三至六胎,否則都不足以降低三十年後的「老人比例」,反而會增加香港政府照顧老人的負擔。
如果生下三至六胎就是解決人口老化的良方,為甚麼不鼓勵本地夫婦生育呢?為何香港的年輕人不能生也不敢生?為何香港多年奪得全地球最低的生育率?就是因為香港全球第一的高樓價、最低的住宿面積,以至最擠擁的人口密度;生下三至六胎住劏房,其成長環境連保良局也不如,又如何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年輕人發展?如果盲目追求嬰兒,不如從全世界接收孤兒與棄嬰,至少孤兒不會附帶「家庭團聚」。
因此,要解決人口老化,最合乎邏輯的做法是重新調配公營房屋,鼓勵年輕人生育;正如發達國家的做法,每生多一胎,就可以有更多的政府資助,以及優先入住公營房屋──由公屋到居屋,或甚至效法原居民的「丁權」,擴展到所有本土年輕一代身上,這才不會在增加嬰兒的同時,卻增加更多的成年、老年人口,是除笨有精的做法。
香港一日沒有單程證審批權,接收甚麼移民,都在中共各地方的控制之下,而不在香港政府的手中;一些大陸省市如武漢最近紛紛面臨破產,把養老責任推到香港政府身上,是最合理而簡便的做法;因此單論經濟,一個受優良教育的本土嬰兒,所創造的生產力,絕對會比起盲目接收新移民為高,更不要說經濟以外的社會、政治、文化因素,鼓勵香港生產本土嬰兒,其效益遠超過容納移民。

林忌
時事評論員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