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歌迷都知道,曾替王菲寫歌詞的林夕說王菲與他是無名份的夫妻,又說楊千嬅是他心頭一塊肉,才子多情,為自己喜愛的歌手寫出了得意之作,嘔心瀝血,甚至一度還得了憂鬱症,他替陳奕迅寫歌也特別有心機,聽來像錦上添花,有朝一日把無名歌者唱紅了,那才更本事。
一個多產作家不可能篇篇佳作,填詞人也不可能首首成為經典,只是學養有番咁上下,總有自己的風格存在,林夕就是一個好例子。
區肇龍說林夕三種風格,有寫實有抒情,近十多年來還融入自己在學佛生涯中對人生的感悟。作品中看到一個詞人的成長,可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每一首歌每一個歌者都因他而邁入另一境界,歌者如歌,憑歌寄意,他或是她的意已不重要,都是一種完成與一段段的告別。
八十年代的歌絕對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更精彩更豐富,也更言之有物,從一個時代邁入另一個時代,一定有些人依依不捨,就像我們當年聽白光周璇吳鶯鶯到聽靜婷、蔡琴、蘇芮……而優秀的填詞人從陳蝶衣、陶秦、到黃霑林振強等等。八十年代之後是林夕獨領風騷,質量產量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無人能出其右。
學院派的才子,為了追求心頭之好,忍把浮名換成了淺酙低唱,得失唯有寸心知。今天我們聽到一首好歌,細究歌曲中的深意,也看到作曲填詞人的用心,更反映出那個我們一路走過來的時代那個社會,一路成長失落的人生歷程,那些歌已不再是歌者私有的紀錄,而是這個城市集體的回憶,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