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期的亞少盃外圍賽,不但讓我看到5支少年軍,同時亦讓我想想青訓問題。我重視U16的賽事,因為15、16歲對於足球發展是個重要的年紀,是否有條件、有意願繼續走向專業足球,這是個選定行車線的關鍵位,到17、18歲,訓練就應該進入專業化,為晉身職業水平作準備。
來港參賽的新加坡隊,原來球員已經是全職受訓,而實力最強的澳洲,球員亦有充份鍛煉,平常留在各州的青訓隊,大賽之前到坎培拉澳洲體育學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s)集訓,雖然未算是專業隊,但訓練的質和量都遠超香港的青年軍。港隊小將能夠擊敗新加坡,只小負澳洲,的確是得來不易。
香港足球有社會基礎,青年球員的比賽態度良好,先天亦不弱,落後於人只因設施不足,每星期兩節的短訓練及不上人家一半,還未計訓練環境的不理想。
球場供不應求是人人都明白的無奈,不過,儘管我們無法滿足所有訓練和比賽的需要,但針對精英級的好苗子,總應該再想想辦法。體育學院仍然有真草足球場,各大學亦有,這類場地不向公眾出租,可以理解,但支援代表隊的訓練,真是一點斟酌餘地都沒有?
香港擁有足球場的學校很少,但始終還有幾間,是否可以透過調動公共資源,嘗試與學校合作,提升球場的設施配套呢?學校既可享用較優質的設備,而部份時間又可以供代表隊使用。赤柱聖士提反書院跟香港木球總會就有類似的合作。
今日下午,香港將在壓軸戰迎戰中華台北,只要不大敗,就可以成為亞軍,有機會爭奪5個最佳第二名的資格,晉身決賽周。一班香港小將,值得大家到場支持。
李德能
有線足球評述員
下星期,死過翻生的卓韻芝要同倪匡蔡瀾肥佬黎講人生大限?
毌需忌諱,《亂噏24》周一至周五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