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女英國賣衫 走自己的路

港女英國賣衫 走自己的路

聽到這個關於一香港女孩在倫敦開時裝店的事,已經是一年前,今次終於可到Lone和Claudio的店,聽她尋夢的故事。

從讀環保到做時裝

從小就夢想可以開一間時裝店的Lone,為了安穩,不讓家人擔心,選擇了讀環保Environmental Studies,畢業後也順理成章的為當時倫敦奧運會做籌備工作……一年後,公司要跟她簽約的時候,Lone問了自己,「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一定沒問題的,但問題是我開心嗎?我甘心嗎?一直以來的時裝夢,現在不去實現的話,將來一定後悔。」就這樣,Lone把心一橫,決定放棄安穩,跟家人約法三章,用時間去證明給他們看。

為入行不惜做義工

最初,Lone試着幫倫敦針織品牌Elizabeth Lau做一些公關工作,在聯絡雜誌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個倫敦Showroom(即代理不同品牌的時裝公司)的聯絡。Lone發完電郵再追Call後終於給她找到老闆,經過了一個簡短的面試得知當時其實沒空缺,她便即時自薦免費幫手,摺起袖子就開工。接着她就到倫敦時裝周工作,也很巧妙地,不多久她就被聘請了!跟着的三年,Lone學會了時裝不同層面的工作:Distribution、Wholesale、PR、Marketing、Sales、跟買手、跟設計師、跟 《Vogue》、《Grazia》等不同雜誌聯繫……這為Lone的時裝路鋪了很全面的準備。

港意情侶組合Ante

及後遇上意大利攝影師男友Claudio De Rubertis,Claudio便這樣和Lone創立了Ante London。Ante,是拉丁文「之前」的意思,Claudio相信現在擁有的全都是過去帶給我們的,所以他們不相信潮流, 一切從簡,無分季節,無分男女裝,只喜愛黑、白、灰。但,兩個都沒有時裝背景,到底是怎樣開始做衣服呢?原來,他們的店位於倫敦東面的Brick Lane,這一帶多是傳統皮廠,而他們有幸可以跟這些廠關係親密,可以直接跟他們溝通,拿着一件現有的樣辦,加長、改短;這裏改一些、那裏改一些,這樣便開始設計了……Lone笑說零售業很難做,2009年開始,起起跌跌,主流的大公司如Topshop、H&M、& Other Stories、Zara、COS等都是既大眾化,款多又配合潮流,最重要是價錢便宜。在這樣強大的競爭中,除了自家品牌以外,Lone也曾有去過韓國買貨,但她最新的看法就是為店找來不同的獨立品牌, 這樣才真正做到「有賣點」。

Ante的倫敦店(224 Brick Lane, London)

時裝,Cafe,餐廳?

Lone和Claudio也在店裏試過不同的運作摸式,時裝店裏藏咖啡店,總是我很喜歡的組合。但現實中是讓他們兩人分心的一件事情,一方面要設計和生產,同時要預備食材,但經常地是預多了材料及出現浪費。這個時候,他們遇上現在的合作夥伴: Disappearing Dining Club,一個概念廚房,在倫敦不同地方會突然做一天的餐廳,自此他們的廚房沒有浪費,更在店的後方做了Disappearing Dining Club 的私房菜餐廳,所以晚上客人來吃飯的時候,摸着酒杯底也可以購物,一石二鳥。可以營運一間店4年,其實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很欣賞他倆由零開始,走出他們自己的一條路來。學陸永話齋:「大大步走上前,大大步,走屬於你自己嘅路。唔好着人地對鞋,走人地條路,NO!」我諗你搵到!

作者:Kay & Jing Wong( http://www.facebook.com/daydreamnation.hk)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