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覆診時間有限,病人對藥物滿頭問號,卻未必有時間問醫生。瑪嘉烈醫院自08年起,為化療病人提供腫瘤科藥劑師診所服務,去年更將服務擴展至乳癌標靶治療患者,評估病人因治療產生的副作用、覆檢服藥紀錄,並消除患者的藥物誤解。調查顯示,近九成用家認為新服務有助處理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記者:陳凱迎
梁先生60多歲,是上述服務使用者之一。他近年同時罹患鼻咽癌及良性腦硬膜瘤,前者要住院做化療,後者則接受電療。他說,以往健康良好,只需服血壓藥,「點知一病就咁大件事」,幸有藥劑師協助,出現治療副作用時也能從容面對,「做人要過好多關,起碼呢關我知自己企喺邊度」。他舉例,曾因治療導致口腔潰瘍,「自己搽啲蜂膠上去就冇咁痛,唔使咁驚」。
正接受標靶藥治療的乳癌病人陳女士(化名)形容使用服務時,「好似飲茶同朋友傾偈咁,有乜嘢唔識就問吓佢哋(指藥劑師)」。她說,以往即使對藥物有疑惑,也因覆診時間有限,無法向醫生查詢,現在則可由藥劑師詳細解釋副作用,她認為這做法更可減輕主診醫生工作,縮短輪候時間。
瑪嘉烈醫院在08年先為接受化療的門診病人提供腫瘤科藥劑師診所服務,病人接受醫生診症後,再與藥劑師會面,提供用藥指導,截至上月共8,601人曾使用有關服務。服務於2010年擴展至住院病人,並由去年起為接受標靶治療的乳癌病人服務。
盼加強藥物安全管理
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顧問醫生鄭志堅表示,服務是希望透過醫生、護士和藥劑師合作,加強藥物安全管理,減少事故。相較一般藥劑師,為腫瘤科病人提供服務的藥劑師,曾接受這專科的專門訓練。以針對接受乳癌標靶治療病人的服務為例,醫生負責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案及處方藥物,藥劑師則向病人解釋標靶治療、評估病人會出現的副作用,以及預防藥品交互相沖等。藥劑師也會與醫生商討,必要時調整藥物劑量。為期約一年的療程中,病人要到醫院接受18次治療,首次會見醫生後,往後每隔三次才見醫生一次,其餘時間則與藥劑師會面。
瑪嘉烈醫院腫瘤科藥劑師葉蔭棠說,使用服務的病人常見擔心治療會與本身正使用的藥物相沖,或擔心藥量不夠等。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