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對香港利益的不同態度(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中英對香港利益的不同態度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的一篇文章,北京反應極大。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指英美勢力介入將導致政制原地踏步,甚至指中共即使令香港動亂都在所不惜;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則指,中共不會太願意看到外國干預香港的政制,認為英國的舉動會令事情複雜化。
以上不過是前菜,即使英國真的已經準備好為香港的政制發展提供任何支援,主菜依然是香港的普選,最大的問題依然是《基本法》中尚無明確界定的特首提名權。雖然特區政府尚未就2017政制提出任何方案,但就開飯局探討「尾門」問題,問中央倘若拒絕當選人時要怎樣解決。最具爭議性的前門不說,偏要說尾門暗示中共在《基本法》下有權拒絕當選人成為特首,用意何在又何須揣測。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迴避前門問題時,其實最受爭議性的是公民提名。中聯辦郝鐵川就為了公提,繼早前撰文批評佔中令香港動亂,這幾日又撰文重複喬曉陽對45條的看法,認為特首提名的定義已經非常清晰明確,現在搞公提就是偏離立法原意,偏離張曉明指出的「正途」。郝鐵川為引證公提與立法原意不符,又翻出討論和訂立《基本法》時的多項紀錄,以證當年並無公提說法,而且有不少參與代表都提出具篩選性的提名方式。
關於以舊時代的觀念,力證公提不合理,先不作探討。過去十多年來,香港左派和各社團,搞的蛇齋餅糭已經成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論人力物力,難道民建聯和工聯會,會比民主黨和公民黨少嗎?公提的較量,正是在於人力物力的動用,量大則提名多,量少則提名少,對於中共而言,難道會缺人力物力麼?如果在公提的情況下,有前中聯辦官員持港人身份,打算參加特首選舉,有甚麼方法會比搞蛇齋餅糭更有效率取得大量提名?公提對中共來說,理應利多於弊。
在此情況,公提應該不獲泛民支持才合常理,但泛民縱使對公提意見不一,何解仍會支持公提?因為公提至少保障了任何一個香港人,只要符合資格都有機會參與特首選舉,而不僅限於投票權,還有提名權;要的不僅是一個多數服從少數的社會,更重要的是一個在民主下依然能夠尊重各方意見,而不至於出現多數欺凌少數,一個兼具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文明社會。
泛民所支持的,是一個對泛民不利、而對香港長遠而言有利的普選提名方式;中共所反對的,是一個對北京有利無弊,甚至能夠單從人力物力就能壟斷的提名方式。為甚麼中共不惜重提過去,拿出各種例證,都要證明公提不合《基本法》立法原意?除了北京不願冒風險外,更擔心的是中國在港的利益可能會受到特首選舉的影響,有所損害。
北京大力反對公提的主因,是畏懼於「英美勢力」的入侵──這個由毛澤東搞大躍進和文革時已經存在的假想敵,即使甚麼也沒有幹,至今依然是假想敵。北京正是假定,一旦香港邁向普選,順利過渡至民主,他的假想敵必然會借機影響中國在港利益,或者動用人力物力去做左派喜歡搞的蛇齋餅糭,在公提和普選對抗北京欽點的候選人。
北京真正在意的,不是公提,而是利益。但香港人普選出來的政府,重視的不應是中國的利益,而是香港的利益。何況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在港投資涉利的,不只中國或者英美,日本和俄羅斯在港的利益相信亦不會太少,特區政府是否真的必須兼顧中國利益以及各國利益,以各國,尤其中國利益為前提作施政考量?若是,政府就不能稱之為香港人的政府,因為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理應是保障香港的利益。
惟有優先確保香港的利益,社會才可以在安定繁榮下繼續前進,以及與各國相處間達至互惠互利的局面,這亦是英治時期港英政府的一貫作風,也是香港能夠面向國際的關鍵,這份價值觀更加是港英政府遺留給特區政府的重要遺產之一。英國政府的政治智慧,不會比愛玩權鬥的中國少,不會不知道對香港普選問題提出任何意見,都會換來中方的強烈抗議。英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仍然要就普選問題發聲,就是因為他們怕日後的特區政府,不會過渡成一個可以繼承港英政府遺產的民主政府,而會成為一個只顧中方利益、罔顧香港利益、破壞穩定繁榮,令各國利益受損的偽民主政府。

范克
自由撰稿人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