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化了妝反而變醜?

為何化了妝反而變醜?

寸嘴講語錄:世上最豪的賭徒不在澳門,而在教堂。你行入教堂說「我願意」,你在賭自己一生幸福!

化妝品可以是女人的救星,也可以是女人的剋星。
我發現了一個怪現象──絕大部份年輕女孩化了妝都比素顏漂亮很多,但有些年長女士化了妝卻反而變醜了。我一直認為化妝品對女人來說,是緊次於電燈之後的偉大發明,為甚麼它竟為年長女性帶來反效果?
其實問題不在於化妝品,而在於女人的心態。女孩子由少女時代開始接觸化妝品,從雜誌、YouTube、朋友間學到基本化妝技巧。出來社會工作後賺到錢,開始買較為專門的化妝品,好好修飾了自己的臉,自然比原來漂亮多了。那為甚麼有些上了年紀的女人卻越化越醜?因為一個字──overdone。這就是心態問題。當你發現臉上出現皺紋,而你介意那些皺紋,就會刻意塗更厚的粉底去掩飾它們,欲蓋彌彰。相信大家都曾見過一些年長女士化妝後好像戴了面具,正是因為粉底太厚,假眼睫毛太誇張,「畫皮」似的非常恐怖。「太重手」的毛病其實也出現在一些年輕女孩身上。但畢竟青春無敵,就算稍微重手了,人家也就當你細路女貪得意做實驗,不會怎麼反感。
也許有人會說:「王迪詩,你現在當然口響!你試吓當你成面皺紋,你遮唔遮?」先搞清楚兩點:第一、高明的化妝技巧可以令一個人在有皺紋的情況下依然光彩動人,但化妝品不會令皺紋「消失」。第二、皺紋終有一天會出現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這個事實,而我不認為這有甚麼值得難過,可以活到老是一種福氣。皺紋,what's the big deal?這不是風涼話,我今天沒有皺紋,但我將來會有,正如所有阿婆都曾經青春過一樣。年輕時越漂亮,年老時反差往往越大。你看王祖賢、山口百惠、伊莉莎伯泰萊,年輕時猶如仙女下凡,但年紀稍為大點已好像變成另一個人了。這個世界其實公平到你唔信。
化妝品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外觀,但不可以返老還童。有些阿婆就是搞錯了,魚翅一樣的假眼睫毛,kawaii粉嫩胭脂,美少女戰士?沒有人可以將過去複製,但人生可以走到來這一步,何嘗不是一種驕傲?以為用化妝品遮掩就可以變回十八歲,卻弄巧反拙。其實化妝就像戀愛,很多人以為將問題遮遮掩掩就可以白頭到老,最後才發現徒勞無功。

年輕時越漂亮,年老時反差往往越大;王祖賢、山口百惠也不能用化妝品變回十八歲。

最近正在籌備十月尾的「王迪詩寸嘴講」,到時我會向觀眾傳授在這場愛情博弈中的必贏方法,也會跟大家分享我深入火坑的愛情經歷,爆笑之中有酸有甜,這些你也曾經歷過吧?老老實實,如果你仍堅持要找一段完美的愛情,不如叠埋心水孤獨終老!因為那就如一個六十歲的女人要求皮膚沒有皺紋。回想起來,我對愛情的許多體會都是從化妝領悟到的,例如交男朋友就像買唇膏,沒試過上嘴,根本就不知道是否真的適合自己。但唇膏未買是不能試在嘴唇上的,結果家裏堆積了三十幾支唇膏!很多人初相識時非常吸引,相處下來才知道難頂。行得越近,看得越真,而看得最「近」當然就是結婚。世上最豪的賭徒不在澳門,而在教堂。你行入教堂說「我願意」,你在賭自己一生幸福!
在這場愛情博弈中,化妝品成了女人厲害的武器。但若不想化妝後像戴了面具,切忌過份重手。與其用厚厚的粉底遮遮掩掩,倒不如做好護膚,並從飲食方面入手,延長皮膚的年輕狀態。今天的護膚品很先進,女人應該比真實年齡看來年輕至少十年。四十歲看來像三十歲是應該,四十歲看來像五十歲是活該。下星期我會分享幾個護膚和飲食秘訣,效果一流。

這條Viktor & Rolf裙子,我穿着打算去party。出門前在廚房喝杯水,忽然又不想去了。理由?女人改變主意是不需要理由的。那夜我就穿着這裙子,在家裏重讀了一遍Scott Fitzgerald的小說《Tender is the Night》。穿上Viktor & Rolf的裙子,總有奇幻的感覺。所以我十月底站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的舞台上,穿的正是另一件Viktor & Rolf,這裙子將為「王迪詩寸嘴講」帶來夢一樣的感覺,買了門票的觀眾,讓我們一起進入夢裏重新經歷愛情的苦與甜吧!這個二人組合的荷蘭品牌震撼了時裝界,設計師曾經說過:「我們想如同在烏托邦一樣慶祝生活」。在他們的理想世界中,衣服既富現代感又充滿童話魅力,展現新超現實風格。記得有年在時裝展上,他們讓模特兒把「女生閨房」穿在身上,連枕頭都變成時裝的一部份,幽默過癮!「Make any woman look like a dream.」這就是他們的意念。這個世界需要一些瘋狂的人。And here they are。

Profile:王迪詩

人稱「寸嘴女作家」,隱姓埋名寫作時被指由男人假扮。現真身後舉辦「王迪詩寸嘴講」,堅持「我不完美,so what?至少我沒有抑壓自己!」( http://www.facebook.com/daisywonghk)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