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截稿(其實幾乎每日如是)在即,末段語焉未盡,先作補遺。黨報告誡,若然不是內地機構把關得力,好好執行單程證程度,「香港難怕不陸沉」,港人卻不知好歹,方才辜負了國家厚意,枉費了中央苦心。所以猶幸香港並沒「陸沉」,縱然舉目「陸化」淪陷迹象,也該謝主隆恩。至於放諸四海皆未見的「易地守門」大法,評論唬說就是香港根本不具審批內地移居申請的「能力」,相比國內每年55,000的名額,國外人士(尤其是回歸以後的英國人)來港定居的數字當然有所差距,但港府全掌審批大權,亦鮮聞有甚麼亂子出現。因此,若只兼顧回歸以來76,000名家庭成員的團聚需求,而非「不明」來意者的申請,實在游刃有餘。
諉過於人 令問題失焦
再者,港府十年前開始接受投資移民申請,目標對象和成功個案不問可知都是內地客,現批出申請約有4,000多宗,當然和數以萬計的單程證申請且有分別,但投資移民更涉及資產審查和投資安排,程序繁瑣,其中還須包括確認申請者的「無犯罪紀錄」!相關部門尚能妥為處理,無能之說,實在不知從何談起。難怪普天之下,亦只港人沒有「能力」提名合乎眾望的首長參選人,和捨功能組別而行的「均衡」參政。
黨報既開了腔,其他官媒亦自歸位,統一槍口,《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點題為《赴港單程證圓了眾多團聚夢》,「眾多」再多也就是上述那7萬多,不勝數的卻是其他的不知者,文章「以偏概全」用心昭然。報道續指,香港不少社會問題源於港英政府過度倚重地產和金融業發展,造成高樓價和其他行業「被北移」的惡果。本地經濟因而面對高成本、高物價和高通脹的沉重壓力,隻字未提的當然就是聯繫匯率和深受內地牽連的輸入通脹。這些種種都加劇了貧富差距,觸發民怨。至於新移民,不過成了「某些保守思維的替罪羊」,目的就是要令問題失焦。事實上,我們真的會「失焦」,如果任由這種移形換影,轉移視線的謬論得逞。
沒錯,上述都是港人耳熟能詳的結構性經濟問題,港英政府脫不了關係,但回歸16年,在高度自治的港京政府共同努力下,試問這些問題的解決又寸進多少,還是更見束手?樓價和堅尼系數,並駕齊驅同創新高,港人知之甚詳,中港融合所引發的社會矛盾,我們更是感同身受。官媒妄圖諉過卸責,舊政府方成一隻「替罪羊」,再不然且是「千古罪人」。
至於那位由前前朝扶搖至今的打得司長,非但沒為舊東家說半句公道話,還同聲力陳香港與內地有長期緊密的社會關係,意謂內地移民來港,不過親上加親,這種「血濃於水」的腔調,聽着就和官媒黨報的口徑一樣,教人煩厭。
盧先亞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