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果然比中國人聰明。
或者起碼比大陸人聰明。
今天如是,一百七十四年前已經如是。
先說現在:
日前,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在本港報章撰文,表示對香港民主普選問題,「隨時準備提供任何支援」。此話一出,即時惹來中港官員的口誅筆伐,就連佔中發起人之一陳健民教授,也十分之政治正確地敬謝不敏。一場「外國勢力干預中國內政」的大戲,就此盛大公演。卻其實,都中了英國人迹近「零成本」的政治魔法。
英國人畢竟是實用主義的一代宗師。
且說過去:
1839年的春天,林則徐雷厲風行禁鴉片,不惜斷絕廣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圍起來,並把十三行裏的中國人都撤出,然後嚴禁一切外國人出入,變相把他們監禁,還不許人賣糧食給他們。
這段歷史,寫得最言簡意賅的作品,就是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著於1938年,斷版多年,日前由香港商務印書館翻印。作者蔣廷黻(1895-1965)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後任教於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曾任駐蘇、駐美大使。他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指出,當時在十三行裏約有三百五十個外國人,連英國商業監督義律(Captain Charles Elliot)在內。義律眼見當時英國在中國洋面只有兩隻小兵船,船上的水兵且無法到廣州,深知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但「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們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國商人把煙交給林則徐,他是教英商把煙交給他,並且由他以商業監督的資格給各商收據,一轉手之間,英商的鴉片變為大英帝國的鴉片」。
一場商業糾紛就這樣上升為政治糾紛,一宗地區事件就這樣上升為國際事件。事實是,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信件以後,就派全權代表懿律(Admiral George Elliot)率領海陸軍來華。這時英國的外相是巴麥尊(Lord Palmerston),他打蛇隨棍上,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乘機要求一掃舊日所有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
英國人帶着這張「購物清單」,所採取的策略自然不同於一般的兵戎相見。懿律率兵到了廣東,卻並不進攻,而只是封鎖海口,然後北上,派兵佔領並無軍事設備的浙江定海。這消息傳到北京之後,清廷憤懣極了,急忙調兵請餉,「道光皇帝最怕花錢,於是對林則徐的信任就減少了」。果然,沒多久,道光就在上諭裏痛罵林則徐,轉過頭就革了他的職務,換上被英國人賄賂了的直隸總督琦善。
所謂的「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應作如是觀。
回到未來:
英國人忽然重新關心香港人的福祉,自然不可以等閒視之為「良心發現」。更接近事實真相的分析可能是,英國人眼見連香港巴士這些小恩小惠都給了內地的比亞迪,進一步確認必須重新在香港問題上發揮影響力,這樣才可以增加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
當然,這並不表示再一次身處中英夾縫之中的香港人必須「明哲保身」。證諸中英前途談判的歷史,香港人如果懂得爭取「國際同情」,是可以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利益的。退一萬步說,香港人在中英前途談判期間,起碼講句說話都可以大聲一點吧。
餘下的問題是,香港人如何可以做到「不負如來不負卿」?
最後,必須補一筆,對於中國人未能吸取鴉片戰爭的教訓,及早開展維新,蔣廷黻點出三個根深底因:「第一,中國人的守舊性太重。我國文化有了這幾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要國人承認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國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生命線。文化的搖動,就是士大夫飯碗的搖動。我們一實行新政,科舉出身的先生們,就有失業的危險,難怪他們要反對。第三,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人看事較遠較清,但是他們怕清議的指謫,默而不言,林則徐就是個好例子。」
不幸,這三個根深底因,只需與時並進稍為更改一些字眼,至今仍是改革難以推行的根本原因,以至一代又一代的林文忠公,一個又一個的鬱鬱而終。
蒙啟明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