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優雅之家

BIG SPENDER:優雅之家

崇盟興業董事李蔚盈,有一個將多個國際高級品牌如Lalique、Baccarat、Van Cleef & Arpels、Hermès Porcelain等引入香港的祖母夏平,又有個繼承家族事業及創立茶莊福茗堂的父親李少傑。
父母在李蔚盈年幼時離異,她和妹妹隨父親生活,父親對她們兩姊妹無微不至,就連她們到外國讀書的行李,他都堅持親手代為收拾,但礙於男女之別,打扮與儀容只好歸祖母負責。「在外國生活多年,習慣casual look,尤其假日不化妝不戴飾物,但每次只要我穿得稍隨便,嫲嫲就會嘮叨我一番,說女生打扮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而非取悅別人。」她說嫲嫲習慣一起床就打扮,就算身體抱恙也決不將就將就,「她任何時候都打扮得要出門似的,就算明知整天在家也一樣。」這個習慣傳了給一年365日都西裝筆挺的父親,然後再傳給她。
家中擺滿代理的Baccarat水晶動物擺設、M.I. Hummel的陶瓷娃娃、Hermès碗碟,連洗手間也用Lalique水晶門柄。自小受祖母與父親耳濡目染,生活在一個審美要求特別高的家庭,李蔚盈只要隨手拿起一件家品,就分辨出鍍銀餐具的品質、瓷器是手工還是機械生產。家中的名貴擺設多到要放到柴灣貨倉,每數個月又要變換,不過每當遇到手工精緻的,不論是否自家代理,她也會買回家。
記者:吳宛蔚
攝影:程志遠

李蔚盈承襲了祖母及父親的生活品味,只是簡單的一頓家庭飯,他們打扮也絕不隨便。

以Hermès的碗碟配Christofle刀叉及筷子,是李家習慣的擺枱配搭。

父親最喜歡送她Hummel陶瓷娃娃,當中最特別的是10歲生日禮物,為勉勵女兒努力讀書,李少傑寫了「學海無涯」四字送去德國,由工匠照着刻在陶瓷公仔上。

【用膳】法國銀器餐具

五年前李蔚盈與父親搬回淺水灣道與祖母住同一幢大廈,每晚必到祖母家吃飯。由於祖母是杭州人,飯菜以淮陽風味為主,而且作風比較海派,每次有客到訪,會準備冷盤熱葷共十多道菜,就算平日只得她們三人吃飯,也最少會有六個菜式。雖然吃的是中菜,但擺枱卻十分西化,除了碗筷,桌上還放上刀叉。「我們習慣兩樣都用,食海鮮用刀叉比筷子方便,而且銀能有效地保存食物的鮮味。」她解釋道。
飯廳中,放着一個法國老牌銀器Christofle的舊式木盒,裏面放有一套12位用的鍍銀餐具。雖然忘了餐具具體進駐她家的時間,但清楚記得Christofle已改以絨盒代替木盒承載餐具,而且祖母家亦有一個相同款式的。
Christofle有純銀餐具,但李蔚盈認為使用鍍銀的就可以,純銀用來投資更合適,並說:「鍍上5至10微米銀就可稱為silver plated,但其實經常清洗,鍍銀表面就會磨蝕,但Christofle及其意大利銀器製造商Greggio就會鍍15至30微米,像家中的這套,用上數十年依然歷久不衰。」Greggio是歐洲最大規模的銀器及鍍銀製造商,推出自家品牌之餘,亦為國際知名銀器品牌如Christofle生產銀器。

外國有將銀器傳給後代的習俗,她亦有意將家中的Christofle木盒連餐具傳給後人。

得悉Greggio為多家知名銀器品牌鑄造產品後,她開始購買該品牌,飲中國茶用瓷蓋杯,吃蛋糕就一定要用保溫度高的銀壺泡西茶來配。

【飲茶】景德鎮扒花蓋杯

受父親影響,李蔚盈亦喜歡中國茶,就算到加拿大及美國升學,都帶備茶葉隨行。茶齡長了,不再只跟爸爸喝他最喜歡鐵觀音及烏龍茶,她找到自己喜歡的茉莉花茶及龍井,亦着手研究茶與茶具的配合,發現綠茶應用散熱能力較好的瓷器,當知道景德鎮的瓷器最有名,就決定實地視察兼選購。
數年前開始,她每年均到訪景德鎮,參觀瓷器廠及見識工匠們做瓷的技術,對逾200年的扒花工藝印象最深刻。「到一間狹小的扒花工作室參觀,房內坐着一個年紀老邁的老師傅,雙手捧着一個上了釉的瓷胎,手執一支扒花針,頭靠得很近,凝神靜氣的一針一針地在瓷胎上勾畫出細緻的花紋」,認真得她也跟着屏住氣息。見識完工匠巧妙的工藝,她一口氣花了萬多元買了兩套扒花蓋杯及茶杯回家。
扒花的正式名稱為粉彩軋道瓷,是乾隆早期,由督陶官唐英及景德鎮官窯內的工匠發明的一種陶瓷裝飾技術,將粉彩及軋道兩種工藝結合,最常見的是卷草紋、卍字及金錢紋。由於扒花講求極端細緻的技術,費時又費神,現在景德鎮僅有少於80位老工匠懂得這技術。2010年,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上,一件扒花工藝製作的清乾隆御用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就以2.5億元成交。

一套五件約1萬元人民幣的扒花茶具是她最新的茶具藏品,由於畫工精美,她買了一年也不曾用過,只是間中從飾品櫃中取出欣賞。

辨認畫花是否手工製,最佳辦法是仔細比對每個圖案的用色及畫工,使用貼紙的會千篇一律,純手工的則相反,圖中的萬花杯是她在景德鎮第一件購買的收藏。

扒花以往大受清宮喜愛,賜名為錦上添花,但隨着被景德鎮的工場淘汰,如今仍投產的工場少於五間。圖中的扒花蓋杯,她以約5,000元人民幣購買。

【裝飾】Bernardaud花瓶

李蔚盈與父親同住,家中只有客廳近門口的按摩椅、放滿烈酒的茶几、周圍的小相架及水晶擺設,是父親的私人空間,除了這角落,客廳其餘地方都是由她佈置。一直以來,只要有新貨到,她就會跑去貨倉來個preview,趁它們未正式出售之前先睹為快。
當中她買過最貴的戰利品,是法國瓷器品牌Bernardaud數年前推出一系列四款,每款限量50件,每件約7萬元,名為Macro Polo的花瓶。「當時香港只來了一套,我喜歡全黑及全橙的兩個,於是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珍而重之,她一直都將它們放在客廳的當眼處,但從未曾用來插花,只怕莖葉和水會弄髒這花瓶。
1863年在法國南部Limoges成立的Bernardaud,以當地的高嶺土製作瓷器,每件均由人手上釉,如一個看似簡單的茶壺,就需要50名工匠,共花一個星期經過17個工序製作而成,2006年獲法國政府頒發「Entreprises du Patrimoine Vivant」標誌,表揚它維護法國傳統工藝的決心。150年來,受多個皇室如拿破崙、俄羅斯沙皇及英女皇伊利沙伯的青睞,現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及法航都使用Bernardaud瓷器招待客人。

Marco Polo系列一共四款,每款共生產50件,她將送來香港一套中的兩件據為己有,花瓶內刻有生產編號,她的兩件都是4號(右圖)。花瓶可上下任意擺放,插花時格仔部份在下方。

【打扮】Alexandre Zouari頭飾

飾物中她最着重頭飾,「望人一定先望頭部,漂亮的頭飾會令人眼前一亮。」而且祖母叮嚀女子應每日好好裝扮,頭飾是最便捷且漂亮的飾物,所以現時她收藏逾百件,每日都會佩戴。她想起喜歡頭飾應始於小學,未到加拿大升學前,在瑪利曼小學及中學讀書的她總喜歡戴漂亮頭飾上學,「當時我常戴素色的真絲頭箍,同學們愛走到我身邊看我的頭飾。」

頭上粉色的頭箍原來只有黑色,但她喜歡粉紅色,於是向Alexandre Zouari設計團隊建議,令該款最後推出兩個顏色。

遇到喜歡的頭飾,她通常先買下再配搭衣服,圖中的蝴蝶頭箍卻是例外,是先買好裙再找設計師設計的。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