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蘋果公司推出第一部iPhone,沒有鍵盤的設計成為話題。當時黑莓創辦人Mike Lazaridis公開取笑iPhone的設計,「你要在觸控螢幕打個字都有困難,你根本看不清自己打了甚麼。」Lazaridis在一年後依然唔信邪,力撐QWERTY鍵盤乃當今最潮的手機款式。三年前,iPad面世,Lazaridis再笑蘋果的平板電腦定位不清晰。
當日豪情壯語,已成為回顧黑莓極速隕落的見證。黑莓前天宣佈覓得現有股東,初步同意以47億美元(約364億港元),即每股9美元作價將公司私有化。
投資界估計,作價接近一半是公司的現金價值,餘下的是軟件業務的估值,智能手機業務價值接近零。有分析預言,黑莓手機已玩完,日後黑莓可能只剩下Blackberry Messenger這個即時通訊軟件。
黑莓由高峯步向黯然退市,只是五年時間。過去有不少分析,談到黑莓如何錯過反撲的時機。
賺錢頻回購 衰亡前奏
《紐約時報》財經版主編Floyd Norris最近撰文,提出一項有趣的觀察,他發現黑莓在最賺錢時候,公司頻頻回購自己股份。這個慣於被視為管理層表露信心的舉動,居然是衰亡黑莓的前奏。
Norris指出,多年來黑莓動用了35億美元去回購股份。35億不是小數目,足足是今次黑莓私有化作價的四分之三,大部份回購更是2008年至2009年黑莓股價高企時「摸頂」出手,回購平均價是36.1美元,足足是現有股價4倍有多。
公司在市場回購部份股份註銷,多數是管理層認為股價在不合理水平,於是公司回購,增加每股價值,藉此回報股東。二來,黑莓可以利用回購部份股份,向公司管理層發行認股權,原意是令公司鎖定日後認購權被行使時的成本。先回購股份再發行認股權,也不會攤薄股權。
問題是,管理層能否掌握到股價的合理水平?管理層即使掌握內部資訊,對自己公司股價未來的表現,容易受主觀感覺影響,更會錯判形勢。
Norris計過條數,一來一回,公司「大嗱嗱」用了35億美元回購,但透過管理層行使認股證,僅集資3.65億美元。管理層認股權行使的均價只是4.28美元,只及黑莓現有股價的一半,相信有不少斬獲。對於長遠股東,黑莓將錢用作派息,起碼能袋錢。然而,管理層回購股份的動作,是典型的高買低賣,回購平均價達36.1美元,白白用公司資金買貴貨,是value destruction。
反映管理層缺危機感
管理層的眾多職務之中,最重要一項是如何分配資金,聘請員工、收購、科研、增加資本性投資、派息或是回購,統統由管理層作決定。我一向對回購有保留,股神畢菲特曾經在致股東的信提到,現時上市公司管理層,回購價作價過高,只為表達對公司信心,或者是人有我有的心態。
對於蘋果這間手握近1,500億美元現金及股票的公司,回購影響自然較小。但整體而言,回購是高難度動作,尤其在一個鬥到你死我活的行業競爭。我不信,像黑莓如此巨額回購是信心的表現,反而認為某程度顯示管理層缺乏危機感,沒有完全想清楚資金運用,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兆頭。
管理層的工作畢竟不是買賣股票,當下次再發現巨額回購的出現,要小心睇清楚,可能這又是另一個 value destruction的警號。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