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故事,三十多年前觀塘區工廠大廈大火,救護車將不少嚴重燒傷的病人送到基督教聯合醫院。其中一個送來的病人全身近八成面積嚴重燒傷,被送到深切治療部的一刻雖然清醒,但皮下組織全部燒壞,此刻已全無痛的感覺。
那個年代,人工皮膚尚未面世,這樣大面積的深層燒傷,根本全無痊癒的機會。護士可以做的就是每天為她洗傷口,但面對這樣一個病人,除了無奈沉默之外,還可以說甚麼呢?難道問她傷口痛嗎?請她堅強等待慢慢康復嗎?難道告訴她實情?護士又如何忍心說得出口。
沉默了三天,病人首先開腔︰「姑娘我知道你們想我好過一點,但我自知沒有康復機會。我六十歲孤家寡人、無兒無女,即使離開塵世也無牽無掛。但我希望你可以幫我達成最後一個願望,我很喜歡喝可樂,只要在死前再嚐一口,也就再無遺憾。」護士回應說︰「你的情況不適宜飲食,但如果可以令你舒服一點,我會盡力幫你。」
「讓病人飲一次可樂」
護士後來請了醫生來作評估,醫生也明白這可能是病人的遺願,最終還是在牌板寫下「讓病人飲一次可樂」幾個字。
得到醫生批准後,護士買了一瓶可樂返回深切治療部,並按病人意願稍作冷藏後給她飲用。病人喝了約大半瓶,神情愉快。再過了幾小時,病人因全身器官衰竭離世,但她走的時候非常安詳,沒有半點遺憾,護士亦圓了她最後一個心願。
我經常跟後輩訴說這個故事,因為護理的道路,除了要不斷專業和現代化之外,還要時時刻刻謹記一個信念,真正的護理是建基在臨床對病人照顧、關心和了解之上。
撰文:郁德坤基督教聯合醫院榮休高級護士長
隔周三刊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