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塵埃落定,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姊妹政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取得41.5%選票勝選,比改選前增加8個百分點,成功第二度連任,成為歐洲在位最久的女領導人,也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唯一能成功連任的西方國家領袖,令德國進入「默克爾主義年代」。
基民盟和CSU在國會630席中取得311席,只差5席就可取得國會過半數議席的控制權,是戰後德國政黨歷來取得最好的成績。「這是超棒的結果。」默克爾在基民盟總部祝捷會上向歡聲雷動的支持者說,矢言「將會負責和小心地利用這個戰果」來履行未來四年任期。
勢與社民黨組聯盟
多份報章形容德國進入默克爾主義年代,《明鏡》網上版更以「默克爾共和國」為題,宣稱「德國終於成為默克爾樂園」,指基民盟在大選後實力大增,媲美戰後創造德國經濟奇蹟的首任總理阿登納(Konrad Adenauer)年代。
選前民調顯示默克爾的民望高達80%,主流輿論都將基民盟今次佳績歸功於默克爾,認為她不但帶領德國度過歐債危機,更善於求同存異,「以共識主導的領導風格」執政,決策時善於包容甚至採納部份反對派意見,都是選民所樂見的。
基民盟雖然大勝,但盟友自由民主黨卻慘敗,得票率僅4.7%,因未能取得躋身國會所需的5%選票門檻而被踢出國會,是該黨過去64年來首次出局。
基民盟儘管是國會最大黨,但離掌握國會絕對控制權還差一截距離,為了確保政策能順利通過,她組閣時需向左派招手。若跟綠黨合作,剛好取得國會過半數議席,遠遠不及跟社民黨合作那樣取得國會2/3控制權,所以分析家相信默克爾會像2005年首屆任期般跟社民黨合組「左右大聯盟」,因為這樣對德國以至歐洲都有利,社民黨認同默克爾的歐元政策,只是在建立最低工資制度和向有錢人加稅有分歧,兩黨合作可能迫使默克爾調整過份經濟緊縮政策,轉而增加刺激經濟增長的比重。
此外,才成立七個月的反歐盟另類選擇黨(AfD)也是大贏家,雖未能進入國會,但拿下4.8%選票,較自由民主黨還多,日後政府草擬歐元區政策時,不能忽視民眾的反歐元情緒。
美聯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