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首條貧窮線將在本周六揭盅,估計會跟隨經合組織的定義,定於住戶月入中位數50%。按此計算,全港約有130萬貧窮人口,貧窮率約18%。自此香港終於有官方承認的窮,一線之差,香港很多事的看法都會不一樣。
雖然港府強調制訂貧窮線是用來監察貧窮情況,不一定有政策意義,但很難想像,制訂通脹數字,不是用來控制物價;量度了GDP,便難免有保七保八的要求;有了堅尼系數,便難以不回應社會流動變慢的問題。同理,一旦有了貧窮線,便有了貧窮指標,市民便會被分類,會自我標籤,會有政策期望,而指標會被追蹤,惡化會帶來壓力,改善亦自然變成政績。
財富多寡影響判斷
貧窮線從來都難脫政治味道,美國上周便公佈2012年貧窮線,一個四人家庭的年收入為23,492美元,相當於每人16美元一天,以這條線計,15%美國家庭被歸類為貧窮,比例與對上一年相同,驟眼看似乎比香港更佳。
不過,美國現有的貧窮線定義已沿用了50年,根本沒有考慮窮人開支形態的改變,事實上,當地貧困戶的最大消費負擔,已由食物變為醫療開支及住屋,而且也沒有考慮美國的幅員廣闊,不同州分的購買力其實有很大分別。
這種定義方法已被公認為過時,當地統計局曾有過改良的提議,修正上述問題,但奈何打不進主流,原因可能是新定義下貧窮人口增加了,兼夾增加了醫療開支的影響,政治上過不了關,尤其是共和黨,於是拖拖拉拉,對如何改善貧窮線一直沒有共識。
當然,迴避貧窮線,不代表問題不存在,尤其是陸續有研究表明,貧窮問題惡劣,會影響人力資本的累積,甚至一地的生產力。好像上月科學期刊便刊出一份研究,指窮人有時作出錯誤判斷,不一定是因為自身能力問題,更可能是生活窮困帶來的壓力所致。研究以印度蔗糖農民為對象,他們每年會因為農作物收成周期而經歷手緊手鬆的循環,原來當他們手頭拮据的時候,IQ分數平均會少9至10點,相等於通頂一晚對判斷力的影響。亦有其他研究發現貧窮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有時甚至會超越遺傳因素。換言之,「有者越有」的馬太效應確實存在。
自動化恐顛覆職場
如果從大趨勢看,相對貧窮更可能會因為中產工作的流失而惡化。經濟學者Tyler Cowen的爭議新作《Average is over》,便提到自動化及電腦運算能力的提升,勢將顛覆職場。無人駕駛汽車可能令司機無工做,3D印刷會令製造業工人過剩,大數據亦令不少專業職位如市場推廣等不再需要。
未來的人口中,只有10%到15%的精英,有足夠才能去操控明日的科技,而他們將實現贏家通吃,餘下八成未能進入精英層的人,薪金不倒退已偷笑。當能者居之年代邁向超能者居之(hyper-meritocracy)的年代,年輕人失業問題會更尖銳,更多只能在家打機度日。
這若果就是知識型經濟之路,政府長遠的扶貧政策,可能要重新改寫。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