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民區單親家庭長大的Dennis,常幻想自己終非池中物,但現實中卻沒有任何迹象顯示會有此一天,唯一稍為像樣的機會,是籃球,因為兩位姐姐都是校隊主將,後來更成為大學界球星。無奈Dennis又矮又欠技術,「連走籃也不會」,中學時做了半年校隊後備便放棄。畢業時,他5呎9吋高。
他在機場找到一份通宵班清潔工作,某晚用掃帚從已關門的禮品店「釣」出幾十隻手錶,分贈給朋友後被抓到,丟了這份工作,惟有轉去車行做兼職洗車。但畢業後短短兩年間,他卻不知不覺長高到6呎8吋,決定重新拾起籃球,更突然覺得自己「像換了副新的身體,以前做不到的動作一下子都能輕易掌握」。他憑籃球拿了個大學獎學金,成為學界球星,之後順利打入NBA……他的全名是Dennis Rodman(洛文)。直至21歲前沒有打過多少正規籃球的洛文,到從NBA退休時,已累積了五個冠軍指環、兩個最佳防守球員榮銜,並入選名人堂。
像洛文形容的「身手突變」,並不合乎常理,因為身材越高大的人,通常動作越不靈活。毫無疑問,他的真正成功秘訣是突然長高。
身高逾7呎 兩成立足NBA
我們在電視機前睇波,很容易忘記一點:米高佐敦、高比拜仁看似是「標準身形」球員,其實也有6呎6吋高(NBA球員的平均身高是6呎7吋),走入普通人當中已是巨人。據美國的人口統計及NBA數據顯示,只有2%美國男人有6呎4吋或以上身高,但在NBA球員中,卻有超過80%有此高度。換個角度看,在全美國壯年(20至40歲)男性當中,身高6呎至6呎2吋者,有百萬分之五機會是NBA球員;身高有6呎10吋至7呎的,機會則暴升至百萬分之三萬二千(即3.2%);而7呎以上的壯年男人,竟有17%已身在NBA,換言之隨街找到幾個7呎高佬,很可能就有一個是NBA球員!
1983年,NBA與球員工會定下新的集體談判合約,球員從此可以在電視轉播費、商業贊助費和門票收入中分一杯羹,打籃球的金錢誘因大大提高,球隊也開始從世界各地搜羅人才加盟。於是,在短短三年間,NBA中身高7呎或以上球員的比例翻了一番,達11%。但這個數字,從此穩定下來至今,似乎世界上所有能打籃球的高人,都已經被NBA球探發掘了。
巨人當中,不乏如奧拉祖雲、奧尼爾或姚明般,既有身材亦有技術又夠靈活的好手,但更多如羅馬尼亞的莫利遜(Gheorghe Muresan)和蘇丹的保爾(ManuteBol),打波動作生硬突兀,但單憑驚人身高足已在NBA搵食。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國手、人如其名的穆鐵柱也是一樣,當年被奉為亞洲第一中鋒。有經濟學者分析,身高6呎4吋以下的NBA球員,與6呎10吋以上之同業比較,無論在得分和其他表現指標(如籃板和助攻)的標準差異(Standard Deviation),第一組的明顯較小,亦即是說,「矮仔」(相對NBA平均身材而言)普遍技術水準較接近,但「高佬」之間的差異則大得多。也可以說,高佬在籃球市場上太搶手了,就算身手麻麻的,也足以取「長」補短,對球隊仍有價值。
身高對籃球的重要性,又造成另一獨特現象。
我曾在本欄介紹,基金經理Michael Mauboussin用統計方法,量度運氣因素在各種球賽的重要性。Mauboussin發現,在近幾十年來,頂級球賽(包括足球、棒球、冰球、美式足球)中,運氣對賽果的影響越來越重要。驟眼看來,這是違反常理的:近代體壇商業化大爆炸,成功的球隊和球員的報酬大幅提高,訓練的科技和方法也有長足進步,球員的能力理應比前輩高強得多。例如若果用時光機把盛年的球王比利和告魯夫送到現代,儘管他們個人技術依舊精湛,但體能絕無可能應付現今球賽。
何以球員的技術及體能的進步,反而令比賽更受運氣影響?原因就是,球隊把招攬人才的漁網,撒得更大、更深,可挑選的人才數目大增,在球隊數目大致不變下,球員和球隊普遍能力都提高,大家水準拉近,球場再也不能由一兩個能力鶴立雞群的球星主宰大局。於是,球員能力差異減少,能力對結果的影響降低,運氣反而比以前重要。Mauboussin稱這現象為「技術進步吊詭」(The Paradox of Skills)。
表面上,籃球也應依從類似趨勢:NBA在1946年成立時,所有球員和教練都是美國白人;但正如上述,NBA現已非常國際化,有兩成球員生於美國以外,也有八成球員是黑人。球員來源大幅擴大,整體技術水準應該提高,頂尖好手和普遍球員的差異也應下降。
注重身高 技術更勝運氣
可是Mauboussin的數據顯示, NBA似乎違反「技術進步吊詭」:技術長期佔壓倒性重要,運氣影響力並無提高。「技術進步吊詭」沒有出現,代表NBA球員整體技術,根本沒有像足球或棒球般趨向平均。究其原因,也是和NBA注重身高有關:世界上身高有6呎6吋以上的人數目實在有限,就算去到天涯海角把高人集中起來,仍是一個很小的圈子。無論球探怎樣努力尋找、教練怎樣特訓,好波的7呎巨人,長期嚴重供不應求,籃球壇仍長期需要有莫利遜之流濫竽充數;換言之,頂級巨人和「大而無當」者之間,能力仍大有距離。結果是,技高者勝,運氣重要性依然偏低。
NBA既是高人的天下,矮仔如何突圍?只有兩條出路。第一,具有特強的彈跳力,例如著名的矮仔球員Spud Webb(5呎7吋)和MuggsyBogues(5呎3吋),跳高都可抓到籃框,前者更曾贏過明星賽「入樽」冠軍。第二,則是像劉備「手長及膝」,常人的身高和雙手橫向伸展長度剛好相等(記得達文西筆下那個「完美人體」比例嗎?),但曾是NBA新秀狀元、司職大前鋒的Elton Brand ,身高只有6呎8吋,但雙手伸展竟有7呎5吋,在其他巨人身邊,一點也不失禮。
姚崢嶸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