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債券先生李永權人生下半場

BIG SPENDER:債券先生李永權
人生下半場

李永權是香港資本市場公會首位華人主席,曾擔任興銀亞洲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兼環球資本市場主管。當時的辦公室位於愛丁堡公爵大廈41樓。98年首次為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成功以新的發行機制發行零售債券,贏得「債券先生」的美譽,04年辦公室已由告羅士打大廈搬到國際金融中心2期80樓。

「以前我的辦公室都有海景,除了自己開的顧問公司和這一間之外」,李永權身旁的窗只有密麻麻的樓景。

自2006年7月辭去按證高級副總裁(財務)職位。閒時撰寫專欄,習太極、迷踪拳強身,2011年又按捺不住重出江湖,出任首間在內地以外營運的中資信貸評級機構──中國誠信(亞太)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

踏入人生下半場,權力就如他收藏的手杖一樣,都要拿得起也放得下,又要像他自組的顧問公司名字一樣「御風而行」。

記者:顏美鳳
攝影:程志遠 麥永健

於2008年退休僅九個月就吊頸身亡的審計署前副署長歐中民,是比李永權年長一屆的師兄,同讀英華書院。
「退休前位高權重,一退休就會好失落」。06年決定辭去在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服務長達9年的高級副總裁(財務)一職,提早兩年退休前,李永權一早就部署,讓自己的心理、生理都有段適應期,「將自己手上的事慢慢pass給手下,到退下來的一刻,生活已經和昨天差不多」。本來在香港電燈公司任要職的太太為了陪伴他,也提早退休;有感生命脆弱,天天在談投資賺錢,讀書時擅長的渡海泳、馬拉松都因為工作而放下,忽略了投資在身體健康上,他一退休便隨老同學學習太極拳,後來認識了迷踪派的傳人馬志堅,又隨他學少林功夫。
「退休前要培養到一種讓自己有achievement的興趣」。他開始撰寫專欄,但不追蹤市況更不預測數字,卻多談生活眼界。他又跟吳錫輝、曾志華、陳任等人自組「為食敢死隊」,將臨近退休或已退休的朋友拉入隊,12人每星期輪流發掘一個地方,以食會友。「條件是非集團式、注重食物質素、老闆又勤力用心經營的」。最近一次聚會他們就選了銅鑼灣軒尼詩道建德豐商業大廈內的順德漁鮮酒家。
雖然單從投資角度,領匯上市、05年接受公眾認購時,既建議公司大手認購領匯,個人亦身體力行;但從市民角度,見證過6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讀大學的機會極少,自己大學畢業後擔任過大學助教、曾於出版社及家族經營的中國貿易公司工作,第一份正式加入金融業的工作是79年於加拿大宏發證券(現為加皇投資理財)任經紀,這工作都是靠主動登門應徵而來,成就都是一步步走出來,也就份外欣賞獅子山下敬業樂業的故事。「有種心態想支持一下當初沒這些機會的人」。平時愛光顧的書店,由華姓夫婦於六十年代開始經營,位於中環祖庇利街順聯大廈的香港上海印書館。「老闆已經老得連耳都聽不清仍然每日上班,我欣賞華氏夫婦一輩子敬業愛書的熱誠」。

95年一次打棒球受傷,物理治療師建議用枴杖,就把家中一根本來用作收藏的古董手杖拿來用,發現走路時腰肢特別畢直,從此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就在當地買一根手杖。

2002年於順德購入一座別墅,自畫圖則興建成度假屋,命名為可追園,「可追」一詞源自東晉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的其中兩句:「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意即希望過去錯失了的都可追補回來。

李永權(左一)於2001年出席按揭證券發行計劃儀式,左二為當時的按證行政總裁彭醒棠。 資料圖片

舊同學譚榮檜(右二)是兒童心理學家,曾任職教署,40年歷練,太極拳功力深厚,每星期和馬志堅師傅(右一)都於鰂魚涌公司傳授太極及迷踪派武功,他們都旨在以武會友,分文不收。

「手杖有權力的象徵意義」

在金融界工作,談的是錢,腦袋想的都又是錢,工作以外用跟金錢無關的嗜好調劑,「我在中環工作了幾十年,午飯時間會去中藝看藝術品,或者去書店看書」。過去曾收藏過古玉,但古玉既難分真假,又被內地同胞炒賣得失常,這嗜好早掉低了。多年來一直持續的是收藏世界各地的手杖,「愛爾蘭作家Oscar Wilde寫的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男主角廿多歲已拿枴杖,英國紳士一套formal dress都一定包括手杖」。
他93年到法蘭克福開會,經過古董店看到一根刻有狗頭、既是手杖又是佩劍的古董,就用約2,000港元把它買下來。95年一次打棒球前熱身不足,令左邊小腿肌肉撕裂,物理治療師提議他用手杖,從此領略手杖的好處。「拿着它行路,腰真的很直、好舒服」。從此每次到世界各地旅遊,也會於當地買一根手杖當收藏。西安、台灣、巴塞隆拿、倫敦,去年到了東非,見土著Maasai族都拿着由橄欖樹幹製成的手杖,他又用每根12美元的價錢買了三根,手拿着其中一根由族長賣給他的手杖說:「手杖有權力的象徵意義。」
對手杖、對權力,他都拿得起又放得下,他說要多得讀中大時揀選了主修社會學,副修經濟。他送了一本輯錄他專欄文章的書《樂觀時變》給記者,說:「你看第90頁。」90頁是一篇以「社會學的優越」為題的文章,文中提到社會學不是一門專業學科,而是一門博雅學科,能讓人勇敢面對困難,懂得思考和分析處境,善於把握眼前機會。
「Ford的前CEO Lee Iacocca的自傳《Iacocca:An Autobiography 》,Iacocca出這書時已轉任Chrysler總裁,他以自己被Ford解僱後感悟出liberal arts比專業科目更重要。因為人文學科助人面對日常困難、看通世情、重拾自信、快樂生活,一生受用。你的專業一日最多做8、9個小時,其餘時間要面對生活,比你份工更難的生老病死」。
他三個兒子一個是建築師、一個是室內設計師,么子仍是個中學生。他曾在專欄寫過人生可分成三個層次的生活,第一層次是年輕時學習增進知識,追求異性,享受青春的快樂;第二層次在社會上勤奮向上追求金錢、物質,感受社會地位帶來的滿足;第三層次是年老退休,養生休息,追求心境安寧,享受精神生活。這讓記者想到明末清初著名詩人錢謙益,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寫《論語述而篇》其中一句:「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暗喻有人任用,就施展自己的才華;沒有人任用,就隱藏起來,惟有自己和手杖能夠如此。這句也正好形容再度重出江湖,從第三層次退半步,回到第二與第三層次之間的李永權吧。

狗頭手杖購自英國。

用原木製的手杖,從南丫島買的。

以鍍銀作把手的手杖也是購於英國,約2,000港元。

約廿年前購自泰國,手杖上刻有「Sir Jeffrey Hillpig-Smyth British East India」,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派駐緬甸曼德勒的英國特種部隊隊長Jeffrey Hillpig-Smyth,當時發明了一批可當作武器的行山杖,以防被襲,這就是參照當時的款式而製的。

第一根手杖是93年以約2,000港元購自法蘭克福的古董店,17世紀時手杖是男士的服裝配件之一,有時也是隨身武器,這根手杖其實是一把劍。他當時當手提行李隨身帶着,險些不能出境。

跟霍元甲徒孫學拳

嚴格來說李永權都算是霍元甲的徒曾孫,自去年,他追隨馬志堅習八段錦、工力拳、迷踪鐵腳羅漢拳,現正學習十二路潭腿,馬師傅正是霍元甲的徒弟葉雨亭的入室弟子。葉雨亭7歲便習迷踪羅漢拳,民初時曾於滄縣和南皮兩地教拳,後來才投身上海精武會。24歲已被北平九門提督王淮慶提拔為軍中第一大隊總教練,後擢升為北平 衞戌總司令。抗戰前已來港於南華體育會少林拳班任導師,達三十年之久。
今年75歲的馬志堅師傅,港大生物系畢業,未退休前是教育局的首席視學官,當年不過13歲於皇仁書院就讀中一的他,暑假時跟同學於南華會彈波子,為追回滾動的波子而誤闖入國體會的武室,遇上正在授武的葉雨亭師傅,自此就加入了這習武班,三年後的1955年,葉雨亭從班中挑了三人成為他的入室弟子,馬志堅就成了其中一人。「條件除了要愛好武術,有天資外,就是不能好勇鬥狠」。另外一名是劉同儼,現時香港迷踪羅漢聯會主席余長江的師傅。「有年暑假我與葉雨亭師傅同住一室,每晚半夜三點他就叫醒我,入南華會球場練習」。半夜練習因為不希望教拳時被外人見到,同時亦希望他能在寧靜的環境中練習聽兵器之聲音。迷踪派中有三項絕技,分別是鐵腳羅漢拳、緹袍劍及少林三節棍,馬志堅師傅到今日都打得出神入化,電影《霍元甲》中四場武功場面都由他設計的,李連杰為演霍元甲演得傳神,還追隨馬志堅學迷踪拳。

馬志堅師傅

馬志堅:不傳好勇鬥狠之徒

其實迷踪拳的起源已無從稽考,有說起源於河北燕州及山東青州一帶,最多人相信此拳乃由霍元甲自創。但香港習此拳的人不多,外間多稱「少林迷踪羅漢拳」,馬志堅師傅說:「迷踪派本身與少林本無關,只因葉雨亭師傅亦有習少林拳,才有此誤。」迷踪派在香港傳人不多,除香港迷踪羅漢聯會之外,只有馬志堅師傅每逢星期三及六早上於鰂魚涌公園免費教授,「我不收費授武,只想迷踪派功夫可以傳承,但一定擇人而傳,當年吾師經過長期觀察先將功夫傳授給我,我亦不會傳授給好勇鬥狠」。追隨他的包括從前教育局的同僚、醫生及銀行家。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