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簽多行」去河套(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讓「一簽多行」去河套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自從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將港澳發展納入後,中港融合便成為大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計劃達成的目標之一。大陸開放改革後幾十年來的經濟奇蹟,令中共舉國上下都盲目相信以國家/地方政府投資和出口貿易為主拉動經濟發展的所謂「中國模式」天下無敵,足以超英趕美,在以歐美為核心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普遍衰落的時候,中國可以獨樹一幟,另闢蹊徑,走上自己的富強道路。
在這種政府萬能的思維主導下,粵港加強合作自然是中港兩地政府篤信的政策,自董建華主政開始,已全力推行,自詡擅長「內交」的梁振英,當然更是樂此不疲。如果不假思索,香港回歸後即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本港以金融地產為核心的經濟體系備受全面衝擊,百業蕭條,失業率高企,又遇上世紀疫症沙士,經濟於2003年跌至谷底,中央推出自由行和CEPA政策,的確是及時雨,為本港經濟注入強心針,帶動經濟復蘇。
但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運動邏輯和規律,在不同時期可以發揮不同作用,甚至會辯證地走向它的反面。以自由行為例,十年前確曾為本港的旅遊和零售行業帶來動力,創造就業,增加產值,但十年下來,每年通過自由行來港的大陸旅客高達三千四百餘萬人,其中達七成都是即日來回的過客,對旅遊業的服務和酒店業的需求並非想像中般大,實際上更已經變質。過去幾年來,不斷地擴大至全國其他省市的自由行政策,造成大陸來港人士源源不絕,香港不僅不勝負荷,對本港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實質上更已構成嚴重影響和滋擾,令公眾不勝其煩,終因水貨和搶奶粉的問題,激化中港矛盾,釀成兩地民眾衝突。
去年競逐特首時,梁振英便以「成功爭取」自由行政策宣傳自己的政績,爭取民望,去年上任前又表示考慮向中央爭取將深圳「一簽多行」政策擴展至廣東省,刺激旅遊和零售業,其後搶奶粉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民怨沸騰,才擺出討好本土的姿態,提出無限期擱置非深圳居民「一簽多行」的措施。可是,上周一展開粵港合作聯席第十六次會議,席上梁振英又信口開河,表示大陸六百多個城市,現時只有49個城市開放自由行,香港應該積極研究擴大容量,吸納更多大陸旅客,發展旅遊業。反而廣東省省長朱小丹還要務實得多,強調個人遊要「有一個健康有序的發展」,要「能夠真正為香港產生一種保就業、改善民生、促進香港經濟穩定的作用,同時又不至於因為個人遊造成香港承受不了的一些負擔」。
對於現實,朱小丹肯定比梁振英更了解,因為大陸的政策是一回事,到落實時肯定荒腔走板,變作另一回事。以自由行為例,因為有利可圖,雖然表面上目前只向大陸49個城市開放,但實際上任何人也可以輕易在指定城市取得個人遊通行證,還不須正式參加旅行團便可來港。原來在深圳邊界已崛起一個新興行業,任何來自全國有通行證的旅客,都可以50元人民幣即時參加臨時組成的旅行團,集體過關,然後解散,各自各行。如此一來,來港的旅客統計上是增加了,實際上來港的大陸人士卻目的各異,或探親,或走水貨,甚至來打黑工,在鄉親開設的足沐店做按摩,不一而足。由於近期內地經濟停滯,市面消費萎縮,不少在深圳持「一簽多行」的居民更近常來港打短工,每周往返,實與一般新移民無異。
這些以各種各類辦法來港的大陸市民,與早期的自由行旅客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按照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原來優質高消費的大陸遊客越來越買少見少,加上其他海外遊客都被大陸同胞的小農行徑嚇怕而卻步,而零售業的單一化發展,只集中在幾個大陸旅客熱愛搶購的產品行業,教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吸引力大減,香港的旅遊業是否真正受惠於自由行政策之擴大,尤其是「一簽多行」的政策,實在值得商榷。
如果為了照顧急功近利的零售業,不想損失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購物商機,特區政府大可和深圳政府合作,全力發展前海和河套等港深接壤邊界地區,「一簽多行」的深圳居民和只想購買平貨或走水貨的即日來回大陸旅客,只能進入上述地區消費購物,而真正優質高消費的旅客,才可獲准簽發個人自由行證件來港旅遊。只有嚴格區分大陸旅客,才可確保本港的旅遊業、酒店和零售業健康發展。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躲在冷氣辦公室在鍵盤上大發謬論的梁班子,還是跑到邊界口岸親身經歷一下,才再胡謅甚麼擴大自由行政策吧。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