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人」 最佳方法(環保觸覺主席 譚凱邦) - 譚凱邦

源頭減「人」 最佳方法
(環保觸覺主席 譚凱邦) - 譚凱邦

近月,筆者提出應對房屋需求的最佳方法,不是「盲搶地」,不是犧牲郊野公園,而是應控制人口增長。本文部份內容將回應關焯照先生〈源頭減「人」是計時炸彈〉一文。
人口越多越好,是不少從政者及經濟學家的迷思。前任特首曾蔭權更口出狂言,說香港應有1,000萬人。可是,我們要接受一個客觀地理現實,香港並非一個很大的地方,越多人來到香港,代表香港人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少,代表要「搶地」起更多的樓房。
我們實在不應犧牲郊野公園、新界東北村民及白海豚的海洋環境來滿足持續的人口增長。香港人需要生活空間、需要和香港原居民和中華白海豚和平共存、需要假日到郊野公園走走,這是生活趣味及環境公義,我們不是活在石屎森林的工作機器。這些是經濟學未能觸及的範疇,或許各位從政者及經濟學家,可以多點到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走走,會較易心領神會。
人口政策常常是一個政府不想觸及的課題,而對於公眾來說亦頗為空泛。到了今天,移民政策不得不討論,因這已實實在在影響我們的住屋、交通以及加劇中港矛盾。回歸16年,約80萬新移民來港定居。單程證配額每天為150名,而審批權在內地。16年來,平均每天用了約130個配額,每年約5萬新移民來港定居。
這80萬新移民的確加重了過去及現在的房屋需求,特別是公屋的需求。筆者無意怪罪新移民,不妥當的是香港不能參與審批權,而配額數字又太多。政府透過「雙辣招」為私人樓市場作「需求管理」,但為何公屋卻任由「需求主導」?
現時三個政府建議的新發展區,包括東涌擴展區、新界東北及洪水橋,預計總承載人口為461,000,但未來10年的新移民數量預計達50萬。可見,若未能收緊單程證配額,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根本無法增加。香港應以控制人口着手來舒緩房屋壓力,減少各環境及社群的犧牲。
香港如很多已發展城市一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筆者認為以大陸新移民來增加未來的工作人口,絕對不可取,只會進一步「溝淡」香港人。我們要深究的事,為何七十後及八十後的香港居民生育意欲偏低。當看到香港越來越擠逼、自由行數量持續增加、郊野公園可能淪陷、政府越來越赤化、中國持續干預香港本地事務、不論身在何處都聽到越來越多人說普通話,令不少醒覺的香港人充滿負能量。若自己也活得不開心,為何多帶一個生命來港受苦?
鼓勵生育的最佳方法,就是看到香港前路一面光明,而不是今年般充滿「紅色」及黑暗。

譚凱邦
環保觸覺主席

《亂噏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