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 - 張灼祥

永遠的 - 張灼祥

13年9月7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觀賞劉曉慶主演〈風華絕代〉,讓我想起白先勇1965年發表的短篇〈永遠的尹雪豔〉:四十八年前的作品。那一年,白先勇剛好年過二十八。那麼年輕的他有此能耐,把尹雪豔定格在四十年代上海百樂門舞廳的鎏金歲月,那時捧尹雪豔塲的五陵少年,移居台灣後,舞繼續跳。他們早生華髮,祇有尹雪豔不變,美艷如昔,丰采依然。
舞台上的劉曉慶,儘管已不再年輕,她亦有此能耐,演活傳奇人物賽金花。13年9月7日那一個晚上,劉曉慶與賽金花隔了近一個世紀,同樣是傳奇人物,在時間長河,她們中間另一個傳奇:尹雪豔。三人都「有自己的旋律,有她自己的名字」。尹雪豔是個虛構人物,舞台上的賽金花也是虛擬的,祇有名字是真的。劉曉慶為這角色注入生命,讓我聯想到,清末民初的賽金花,該是這般敢作敢為的。
〈風華絕代〉不能說不好看,祇看劉曉慶一人夠了。舞台上鋪陳,屬現代主義的寫實,歷史人物是真有人,他們的言行則多加上想像,虛構成份頗多。舞台上的歷史人物愈是真的,感染力卻愈見薄弱。一眾舞台劇演員的演繹方法頗見差異,很不統一的調子,讓我們看的時候無所適從。
舞台劇〈風華絕代〉的框框有了,內涵豐富,演員演繹各自精采,演活所扮演的人物。可惜的是像蜻蜓點水,點到即止。那個是李鴻章,那個是榮祿,那個是盛宣懷,孫作舟,魏斯靈,都沒啥關係,一眾大人物皆是圍着賽金花,遊走舞台,他們的對白是精采的,演出是用心的,演員之間就是沒法擦出火花來。祇有永遠的賽金花在放光芒,劉曉慶把她的生命力展示出來,演得精采,卻不能教人感動。
要是讓劉曉慶在舞台上多點獨白,讓她披露賽金花的內心世界,對外在環境變遷的迴響,不用透過與其他角色的對白,來帶動劇情的發展,或許在她某一句的獨白,會觸動我們。〈永遠的尹雪豔〉可見蒼涼況味,〈風華絕代〉則是熱鬧有餘,韻味不足,即使如此,那一個晚上,舞台仍是屬於劉曉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