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變公園? - 陳曉蕾

堆填區變公園? - 陳曉蕾

本來沒有那麼「神心」,放假去日本北海道還會看堆填區,可是當地初相識的朋友,竟然建議我去札幌Moerenuma Park:「整個公園就是一個大雕塑,很漂亮!」怎會想像有朝一日,香港人會自豪地請外國遊客去將軍澳堆填區玩?
果然有趣:整個公園面積達到189公頃,等於十個香港維園,最矚目的,是62米高、完美圓椎形的山丘。另一座山丘矮一半,但一面修成三角形一線線的石階,另一面的微彎小路,弧度設計很有詩意。還有,半圓形的山丘配合金屬三角雕塑、玻璃金字塔的休息室、貝殼形的音樂室、腰果形的人工湖……我踩着單車,繞着一個個精緻的建築群參觀,心裏不禁驚訝:「誰會想到,這底下全部是垃圾?」
Moere Marsh在1979年開始接收札幌的垃圾,1982年即是不過三年後,政府已經決定這將來是公園,在收垃圾的同時,準備公園的基建。1988年初著名雕刻家野口勇接受邀請,要把公園設計成一座「雕塑」。
這裏要介紹一下野口勇(Isamu Noguchi),他1904年在美國洛杉磯出生,在那個中國仍是清朝的年代,有着日本詩人父親和美國作家母親,注定不平凡。他在日本長大,美國念書,到巴黎學雕塑、去中國跟齊白石學水墨畫,並且曾經與山口淑子,即是歌星李香蘭結婚!野口勇除了雕塑、設計公園、舞台,還有不少知名的工業設計產品。
這Moerenuma Park就是他人生最後一件作品,彷彿雕刻刀鑿出木像,垃圾山在他手中,變成最終極的大型雕塑。
1988年底野口勇畫了草圖便逝世,建築團隊按着草圖繼續發展,並在1990年才停止接收垃圾,2005年公園正式開放。這裏一共接收了270萬公噸垃圾──札幌11年來送去這堆填區的垃圾量,若以香港人每日送去堆填區的數量,只夠香港用200日!

就把場景換到香港吧。同樣一座垃圾山,一樣有意變公園:六十年代葵涌醉酒灣因為荃灣發展新市鎮而淪為堆填區,1979年垃圾填到二十層樓高,才給關閉起來。九十年代初政府計劃變成「葵涌公園」,那個依然有區域市政局的年代,議員們希望新界有個大型公園,可以與港島的維園、尖沙嘴的九龍公園看齊。
正要開幕,傳媒突然踢爆公園有沼氣──這垃圾堆填區最初只是隨便建個海邊堤防,垃圾直落海底,雖然復修,仍然會釋放沼氣。正要再修,機場鐵路選定要經過,甚至把部份垃圾掘出來,興建架空路軌。
機鐵通車,環保署接手,大規模鋪膠、興建四十個沼氣井、十三個抽污水管……1998年基建工程竣工,然而香港經濟轉壞,開放日期一拖再拖,2003年康文署宣佈擱置「葵涌公園」。接着新規例:公共場所必須有傷殘人士設施,公園九十年代的設計不合規格……醉酒灣很長一段時間,只有警察來放警犬。我曾經去採訪,整片地野草叢生,竟有不少雀鳥,那看守的環保署職員還特地買觀鳥書來認雀仔!
2009年部份醉酒灣堆填區啟用為「香港賽馬會國際小輪車場」,讓合資格的人士使用,可是今年初負債纍纍,主辦的香港單車聯會一度想把車場交回給政府。
香港一共有十三個用完的堆填區,由於垃圾會釋放沼氣和垃圾汁,不能打樁起樓,只能作「康樂用途」。札幌的Moere Marsh在使用後三年已經準備變公園,未用完便找國際大師設計,落成的Moerenuma Park成為海外旅遊的景點,可是落在香港政府,建個公園也是一波三折。
醉酒灣特別命苦,但佐敦谷堆填區也曾計劃變成「生態主題公園」,觀塘區議會還口水多多,要求動物園只養性情溫馴的動物,不願接收香港動植物公園的美洲虎、婆羅洲猩猩!原訂於2005年啟用的「九龍動植物公園」,在2010年變身公園,設有長者健身角,緩跑徑、無線電遙控模型車賽車場等等。
相對順利的例子,包括有船灣堆填區變身高爾夫球練習場,晒草灣、牛池灣、馬游塘等近這兩三年陸續變成公園,將軍澳第一期的堆填區變成單車徑,望后石谷發展為射擊場……而小冷水繼續是蝴蝶天堂。
請勿誤會我支持垃圾堆填,但香港三個正在使用超級大型堆填區,很快也要填滿,大家也是時候談談?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