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外國學者討論香港的獨特性,我都必然指出,香港有兩個自由的基石:一,這是個開放社會,由移民組成,雖然今日移民進來的人口結構和以往大不同,但是旅居香港的人口當中,仍然不少有外地的居留權。換言之,這個城市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包容及管治水平,才可以留得住這一班人,這也是香港如此重視自由市場的原因之一。
香港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貨幣有百分百發行保證的聯繫匯率,不算獨有,但絕對罕見。就連貨幣供應學派掌門佛利民都曾經講過,這種制度成功的機會不高,挑戰極多;香港的成功,絕對是例外。
通脹無可避免
聯繫匯率這個課題,每次討論都讓某些人咬牙切齒。一部份人認為回歸就等於改旗換幟,港幣不如人民幣,加上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不斷升值,強國崛起的榮耀和通脹的衝擊,令許多人覺得掛美元的成本實在太大,沒理由死守不改。這課題我講過了不下數十次,容許我暫且按下不談。
究竟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否捍衞貨幣的購買力?這個前設是許多經濟學家一直以為信奉的教條。通脹的破壞力,我心知肚明。原則上,對抗人為政治因素帶來通脹的貨幣發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奧國學派主張的金本位;奧國學派甚至提出,通縮沒有甚麼可怕,反正當貨幣供應不變,生產力不斷提升情況下,物價在競爭下下跌是自然不過。
我的質疑是在金本位的年代,也曾發生通脹,原因是黃金的流入。所以,物價波動在金本位之下一樣發生,人民要捍衞資產的價值,可能是生命中不可少的苦惱。話說回頭,像香港這個地方,以前的文官制度尚且和民間政治有一度防火牆。在社會越見民粹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就越有必要超然於日常政治,這將會是香港未來管治潛在的一大挑戰。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