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HKTV與動新聞 - 宋漢生

創業作業:HKTV與動新聞
- 宋漢生

時不時聽到有關HKTV的新聞,都是關於那個發來發去都發不到的牌,好悲情。
政府發牌一事不知所謂,大家都認同,除了固有電視台外,未聽過有護航的聲音。
政府不發牌,明顯有問題,不過有趣的問題是,其實個牌有幾重要?
我自己,所謂睇「電視」,其實是駁部電腦上電視睇,唯一不用電腦播的,是英超。身邊朋友,好多時已經再無爭遙控的問題。睇片,阿媽用大芒手機,阿女用手提電腦,飯廳部電視,阿爸儘管霸個飽,鬼同你爭。
每日睇的片,有幾多條是要有牌你先睇到?

上網睇片成大趨勢 掘金關鍵

當然,這一刻,按時間計,主流仍然是大氣電波免費電視。不過如果單看年輕的一群,消費力較高的一群,主流又未必是這麼一面倒。最重要,是這肯定是趨勢,看來還會加速。
大氣電波以外,最大條的影片渠道,是YouTube。有幾大?每月10億人睇,佔全球上網人口四成,每月播片60億個鐘頭,每人每年平均睇150段片。我已自覺好克制,但數下數下,每日至少一條絕不出奇。
HKTV幾個月前,放了一些劇集上YouTube,最高收視的,暫時都有60幾萬人次,不過全部只是第一集,看網民留言,等到頸長,看來未必會再繼續放。
如果真的不繼續,我估一個重要原因,是錢。YouTube有廣告,片商有得分,不過YouTube一份,是百分之四十五,對比自己全袋,這個播放稅,重得很。顯然,YouTube不是一個幫你直接賺錢的渠道,只是一個宣傳入屋的渠道。
新興影片公司的操作,是借YouTube響朵攞客,然後逐步引人走入自己的領域,賺盡廣告費,甚至月費。當然,網上廣告費,暫時比大氣免費台的廣告費差一截,但視頻廣告,總比網上平面的費用高。每一分鐘製作成本,每條片人流的穩定性,與每15秒廣告收益之間,平衡到,就有數圍。
廣告費比較被動,人流幾穩定是考功夫,餘下操作的是製作成本,成本又影響了片長和選材。假如上網睇片是大勢所趨,最有機會生存和跑出的,是穩定地解到這條算術題的公司。

王維基執着舊路 恐成絆腳石

暫時聽其言,我覺得HKTV好執着大氣電波免費台的舊路,這大概跟王維基一心想盡快拍大片衝出國際有關。人各有志,我不敢肯定,要殺出血路,是不是一開始就必須掌握在互聯網生存到的方式,但隱隱約約,覺得HKTV的堅持,可能是太過,可能攞不到牌,馬死落地行,原來是塞翁失馬,是轉轉頭腦的契機。
令我有此感覺的,是《蘋果》,是日報,不是電腦。壹傳媒在台灣,搞不到電視牌,結果退出,我不知道細節,但起碼表面上,跟HKTV現在的困境有幾分相似。台灣搞電視不成,香港的《蘋果》,搞動新聞卻有勢頭,我自己不看,但我每朝落樓食早餐搭車,都見好多人睇動新聞。
我估有不少人,定時打開動新聞,已成習慣,一條駁一條,自動接播,我上網粗略望過,每條片,都總有六位數字的收視,這是穩定收視。而且是自己App,這是廣告費賺盡。以前拍動畫,所費不菲,現在我見到的,多數是比較簡單的畫面加旁白,這是控制成本。
三個元素,拼起來,忽然覺得這樣的起步點,可能是最有利位置,等到時機成熟,例如網上睇片到臨界點,網上視頻廣告費追近大氣電視,就有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展拳腳。
長篇大論,一個好明顯的問題,是我無做過電視行,而王維基做電視之前,卻是互聯網絡大玩家,如果上面推論正確,無理由王不更清楚。更何況,網上資料,王維基是先做網絡,再因而搞內容(第一次可能是1999年的iChannel),現在搞內容,卻主攻網外的舊路。這是一個好有趣的故事,會一路追看下去。

宋漢生

熱血青春電影《狂舞派》席捲今夏,柒良同阿花嘅夢想去盡未?
男女主角聯同導演黃修平齊上《亂噏24》,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