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俗稱「小中風」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為中風先兆,醫生會處方抗血小板藥預防再中風。中文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小中風病人早期使用雙抗血小板治療,即服用兩種藥物,三個月內再中風、心臟病發及死亡比率,較使用單一藥物減約三成。惟部份病人未察覺身體異樣失治療機會,醫生呼籲有病徵人士應立刻求診。
記者:嚴敏慧
年64歲的林先生,兩個月前突然右手及右腳乏力,自行「捽藥油」後約一小時症狀消失,但翌日情況又再出現,同樣維持約一小時。林先生其後到普通科門診求醫,醫生發現他有中風前期症狀,建議他即時入院檢查。他在醫院接受電腦掃描、貫穿顱內超聲波等檢查,最終確診小中風,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減低再次中風風險。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蘇藹欣表示,香港每年約有2,700名病人因小中風入院,但由於小中風症狀輕微及短暫,僅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症狀更會自行消失,更多病人未有留意導致沒有治療。「有啲人手腳無力會自己唞吓先,病徵好快消失以為無事」,她指出,其實近15%人隨後會出現嚴重中風,患者可造成永久殘障如癱瘓,故應接受藥物預防出事。
腸胃出血患者不宜
中大腦神經科分析14個全球臨床研究,涉及9,012位小中風病人,當中包括約100名香港病人,結果發現相對於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使用雙藥治療,即氯吡格雷硫(Clopidogrel)加阿士匹靈(Aspirin)的預防效果更好;三個月再中風機率降低31%,再中風或心臟病發或死亡風險也減少29%。
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表示,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無增加患者出血風險,但兩者均不適合腸胃出血,或最近曾接受手術人士服用。
黃家星補充,中風為血小板在頸或腦血管中積聚,形成栓子阻礙血液供應;學系三年前已證實,雙抗血小板治療能減少栓子數目,今次進一步確立其臨床效果。他指,現時醫管局治療小中風仍以單一阿士匹靈為主要處方,威爾斯親王醫院早前已改為雙藥治療,三周治療藥物成本約200元。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