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不同階段的師傅都曾經與我打過同樣的比喻:「要視病人為你的父母,對他們所作的就要像為父母所作的一樣」。這番「醫者父母」的另類見解實在是用心良苦,希望我真的能痛病人之痛、憂病人之憂,站在病人的位置去判斷理解病況作臨床決定,這個由病人出發的道理亦適用於策劃及管理醫療系統上。
家母亦是一個慢性病患者,她亦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銀髮族,但每次見醫生時,卻變得六神無主、馴如羔羊,恐怕我在天家的老爸見到也嘆為觀止。我就是不明白那個可以當她孫子的醫生用了哪種魔法馴服她,大概這就是那件醫生白袍的威力吧。家母有所有銀髮族通常的憂慮,認為醫院始終大吉利是,不宜久留的地方,可以不去就盡量不去,若家人可以照顧就盡量不要勞煩醫護人員。其實,她的想法確有根據。
醫管局管理系統於2010年的數據顯示,65歲或以上銀髮族的住院風險大約為非長者(65歲以下)的四倍。除了長者入院人數上升外,他們所罹患的疾病亦較為複雜,因此住院日數較長。醫管局的《長者醫療服務策略書》曾指出,長者的專科病床使用率比非長者高出八倍。香港人口老化,在2010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佔本港人口13%,二十年後,將會增至約25%,換句話說,一枱麻雀四個人,可能有一位是老人家。
對醫療體系而言,銀髮族的增長只是其中一個挑戰,慢性疾病則是另一台計時炸彈。統計處在《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40號報告書》中指出,60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已減除院舍的舍友)當中,70%患有慢性病,其中超過半數是罹患多於一種。由此可見,長者對未來醫護服務需求之大絕對不容忽視。連小學生也明白香港地少人多的限制,不斷增加病床,興建新院,甚至是聲嘶力竭地為規模較細的醫院爭取24小時急症室,根本並非上上之策。
我們也許要重新審視整個醫療體制的發展方針︰如中國傳說所講的上醫「治未病」、強化基層醫護服務、改變現時住院為主導的臨床服務模式、增加多種不同的日間醫院服務以配合社區需求、利用嶄新科技縮短療程時間、貫通基層、門診及醫院服務以理順病人就醫的流程,和增強地方承接支援病者重回社區生活的能力等等,以上種種都值得社會深入探討。
望着家母越來越彎的背脊,蹣跚的步履已取代了昔日的衝鋒陷陣。我的媽媽老矣,這種認知所衍生的感覺並不良好。心想,讓她多撒嬌又何妨呢?
李夏茵
麻醉科專科醫生、醫管局總行政經理
熱血青春電影《狂舞派》席捲今夏,柒良同阿花嘅夢想去盡未?
男女主角聯同導演黃修平齊上《亂噏24》,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