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絕不是罵人,也不是責怪,甚至連溫馨提示(通常並不溫馨的)也不是。
莫如說這是一種溝通。一如女人堆會談論男人不是,男人堆會數落女人麻煩,記者也往往喜歡聚在一塊,說這個公關怎麼不好,那個公關怎樣發儍。如此在這一行幾年,我也就耳聞目睹許多文化公關常犯的錯誤。其實也不完全是錯誤。作為泛論,世界並沒有絕對的錯誤和絕對的正確。只是由於立場不同,公關無意中的一言半語,竟令記者反感,這恐怕是連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為了避免兩個必須合作的族群互生齟齬,我就羅列了下列十點,好讓公關朋友特別是新人知道,喔,原來記者是這樣想的……
一)「可否幫忙宣傳一下我們的活動?」
「宣傳事宜請致電廣告部同事。」宣傳是公關的工作,卻不是傳媒的責任。文化記者的職責是報道一個活動,深層分析、批判它的意義。如果一篇文章竟與宣傳無異,那就是記者的失敗。
二)「活動開幕當日Lisa S都會去。」
「是麼,那我不去了。」對文化版而言,模特兒不是一個賣點,而是負資產。因為模特兒不僅與展覽無關,更會引來大群不相干的人,阻礙認真觀展。
三)「Artist要帶幾多套衫?」
「不,着衫就可以了。」第一次聽到公關這樣問,不禁疑惑:做訪問為甚麼要帶衫?原來那是娛樂版的慣常做法。歌手或演員一般要在拍攝中換上幾套衣服。一些公關誤把藝術家的 artist和娛樂界的artist混為一談,故有此一問。
四)「我們希望活動能夠和諧些,所以請勿發問政治問題。」
「鱔稿事宜請致電廣告部同事。」經公關這麼一問,恐怕十個記者九個也會問多幾條政治問題。更衰格的記者,連公關這一句也會寫進文章,我就曾經寫過。
五)「我們的活動很重要,好多傳媒都有報道。」
「這麼多人報道,我還報來幹甚麼?」對公關而言,報道鋪天蓋地,是一件好事;但對記者來說,這等於說活動已經「做爛」了,不再有新聞性。反正已經比其他媒體遲,不報也罷。
六)「我是PR公司的,我們有個展覽,請問你有沒有興趣報道?」
「冇興趣。」「我都未話乜展覽。」「咁你又問我報唔報?」這已經毋須多作解釋,根本就是溝通技巧出了問題。
七)「你來報道吧,我們是XX地產商。」
「不報。順帶一提,叫你老闆多積陰德。」甚麼叫地產霸權?作為記者,我的第一身經歷就是有公關覺得自己是「廣告大客」,所以記者一定要擦鞋。當然沒有人會買他的賬。
八)「請報道我們新開的拉麵店。」
「但這裏是文化版……」「拉麵也是文化。」對,飲食確實是文化。當然也有政治文化、社會文化、手機文化、啤酒文化、廁所文化……但文化版總不能把這麼多文化都放進去吧?
九)「艾未未來香港,你願意做訪問嗎?」
(到場卻不見艾未未)「艾未未在哪裏?」「艾未未沒來,他的表兄的三嬸的六叔的七伯來了。」這是最差的公關手法。簡直就是欺騙。一次受騙,記者下次還會上當嗎?
十)「我們的活動很有意義,為甚麼你不支持?」
「因為你係賺一千捐一蚊囉。」近年越來越多商人夥拍非牟利機構舉辦「文化活動」,教基層小朋友畫畫、在商場搞盲人音樂會、義賣紀念品部份收益撥捐某團體……一看便知那終究是行銷玩意。與此同時,多少人耕耘數十年,真正做有意義的事,你又知道嗎?
楊天帥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