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不均錯在規劃

貧富不均錯在規劃

按扶貧委員會的統計,香港預計會有一百二十多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雖然香港人均收入在亞洲算是名列前茅,而GDP也比九七後有所增長,但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卻越拉越大,仇富的風氣,成為深層次矛盾的主要成因。近年,中產階級也受到通脹的影響而感覺自己的消費力在減弱。大家的矛頭自然指向政府,有人更怪罪於九七回歸後沒有自由選舉。社會學家、大學教授、經濟學者對這種現象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但單從術數的角度分析,這個貧富懸殊的現象,與香港的城市海港規劃有關。

若看香港的風水,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中心,市區大部份人都是集中於海港南北兩岸居住。維多利亞港本是一個天然彎曲的海港,這正好符合風水上所謂水聚的格局,那是指水流過彎曲的海岸線,因受到阻力而流速會減慢;就像當河流轉彎時,內彎的凹位,水的流速會變慢,相反轉彎凸出部位的水流速度會變快,因此風水上,也以海灣為聚水之處。水聚在風水上是好的,主聚財。
在維港兩岸,港島的天然海灣有灣仔、銅鑼灣、筲箕灣等;在九龍也有,在深水埗、紅磡灣、九龍灣、觀塘等地區,灣多便可以聚水。
但在香港之發展過程中,因土地不足而一再填海以增加土地,可以說香港的發展就是與填海的歷史同步。初年的多次填海,把過闊的海口收窄,反而可以納氣,的確是為香港的發展帶來興盛。更有些人工的避風塘的修築,使水聚之形加大,更進一步加強香港的錢財積聚。
由於政府大部份收入來自賣地,而得地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填海,只是近年香港的填海工程,只實利實效而缺少了以人為本、設計外觀等考慮因素。結果把原來彎曲的海岸線越拉越直,維港逐漸變成一條大明渠。原有之海灣變成直線,水不能聚,財也就不聚了。所以,今時今日,不少人變成餐搵餐食,毫無積蓄,遇有突發事情用錢時,便只有借錢,越借越窮,甚至翻身無望。
七十年代以前香港並不富裕,人口也較少,房屋的高度一般在二十層以下,由山頂至海邊,樓的高度都差不多,即使住在城市中心,不少住宅也有可能看見維港。在風水上水為財,維港之鹹水更主外地之財,所以看見海港水的人,就有機會賺外地人的錢,或者是做外地人生意的。但由於回歸前十多年,港英政府政策下趨旺地產,高價賣地,加上填海,但當時規劃中,只增加可建建築面積而缺少高度限制。所以在八十年代至二千年間,一幢幢高層的商業大廈及豪宅紛紛建起,甚至有屏風樓的出現,把原來舊區內的海景都遮擋了。即使住在港島西半山或渣甸山上的大廈,前面因起了更高樓宇,所以也難見到維港了。
現在只有少數在維港兩邊靠岸的大公司及豪宅,可以見到海港,得聚水之利;而大部份人則被高樓遮擋而變得缺財,正解釋了何以今日香港社會財富不均的現象。
不過,天然彎曲的海岸雖然拉直了,還可修造避風塘,形成人工聚水之吉形,因而帶來興旺,希望香港政府日後在這方面留意,聚水聚財,百業興旺,也可間接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

避風塘形成人工聚水之吉形格局,能帶來興旺。

昔日香港樓房較矮,即使住在市中心也看到海;如今高樓四起,就算住在半山也可能被遮擋而看不見維港呢!

Profile 蔣匡文

術數大師王亭之首徒嫡傳、香港大學博士、建築師、專欄作家、風水顧問及客座專題教授。

熱血青春電影《狂舞派》席捲今夏,柒良同阿花嘅夢想去盡未?
男女主角聯同導演黃修平齊上《亂噏24》,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