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中年 - 柳俊江

激戰中年 - 柳俊江

拍電影其實也算做善事。程輝一身橫練肌肉,打贏金毛安志杰,《激戰》救贖不少中年麻甩佬靈魂,48歲仍然有望將歸一的五花腩重新分割成六塊。一時間師兄弟大為鼓舞,港九新界拳館又擠滿了人,筆者也是其中一員……以為向柏榮會喜歡這電影,怎料他不賣帳:「唔好睇,打得唔真!」

除了不夠「拳拳到肉」,我以為「唔真」的意思,是年齡的界限。不要說48歲,在高水平賽事,35歲也算耆英選手了。33歲的向師傅得賢內助,有兩間拳館,又有兒有女,家庭事業兩得意,也差不多要高掛拳套吧……「身體當然是關鍵,也要看家庭事業和經濟能否負擔。」
畢竟事隔六年,那個33秒KO日本K1對手的「轟炸機」已然不再。向柏榮也自認打不出那種全攻型、體力型的打法,不得不認老。擂台英雄地,真容不下中年遲暮?
「現在是按着那把火,沒有熄滅,有比賽要打的話,那把火仍拿得出來。」向柏榮仍然有火:「荷里菲特都打到48歲,我就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十三年來,征戰六十多場,只吃過四場敗仗,最近一仗在半年前,在北京敗給一個名不經傳,不同「卡士」的拳手。向柏榮拳頭硬,口也很硬,始終認為是輕敵壞事,一時失焦讓敵人乘虛而入,豪言:「香港沒有一個似樣的接班人,所以不能退!」聽說阿里也口硬,所以綽號「Louisville Lip」(路易斯威爾大嘴巴),大概沒有自信,不能稱霸擂台,是拳手特質。可是我質疑,這是否證明體力和集中力的高𥧌已過?仍憧憬拳王寶座,會不會是自視過高?

無論職業還是業餘運動員,都不能否認30歲後身體機能出現變化。筆者30歲斷了十字韌帶,身邊朋友都開始遠離賽事,一副「打仔格」的向柏榮也逃不過歲月催人:「29歲要打比賽,可以練到體力透支,睡一覺又脫胎換骨。30歲後練完一天,第二天竟然全身痠痛,要休息兩天才能復操。現在的訓練改以保養為主,注重身體柔軟和技術訓練,物理治療和按摩也多了。
有些事,不得不承認,逝去了就追不回來。
苦練了十多年,直至2007年贏了日本K1,原本有機會一直待在K1的核心比賽,名成利就近在咫尺。偏偏第二場賽前練習打碎了右前臂,被迫休息兩年,反而和太太專注拳館業務,又在灣仔開分館,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可是向柏榮曾經和太太說過:「拳擊第一,家庭第二。」失去擂台上的黃金兩年,絕對是人生最低潮。「所以復出後我拼命去追,四出找國際比賽出戰,雖然贏了世界泰拳爭霸賽香港站,但始終和K1等大賽脫節了,沒有老闆願意邀請我打這些大賽。」
要衝擊高𥧌,向柏榮急了,主動聯絡世界級拳手的老闆,建議合資舉辦賽事,不惜押上拳館事業,借貸也要安排頂尖拳手對賽,再次揚名擂台。為了證明自己實力,更多次越洋「踢館」,挑戰世界冠軍級人馬。在練習賽贏了對手,卻輸了機會。「我始終搞不明白原因,我有能力打,能打贏那些老闆的頭馬,他們卻不讓我比賽。」原因明顯不過,拳賽不只是拳來腳往,金腰帶背後的金權政治,又豈是武者所能洞悉?
拋開追不回來的包袱,有一些事,還是要追回來的。

「斷手復出後的兩三年,我每日埋首練習,沒有好好陪過兒子。直至兒子入幼稚園那天,我想抱抱他,他寧願給我妹妹的男朋友抱。我問自己,為拳擊犧牲了家庭,是否值得?」優先次序從此改變了:「家庭第一,拳擊第二。有時早上準備出發練拳,兒子想和我踏單車、讀故事書,我便不練習了。」向柏榮小時候和爸爸關係不好,是否不想重蹈覆轍?「幾年前還會掛在嘴邊,30歲後心態不同了。」近兩三年和兒子修補了關係,也讓向柏榮重新檢視自己和爸爸的關係:「有時我看着他,那個以前很討厭的模樣,怎麼越看越像我自己?我學會接受,不再拒爸爸於門外。」三十而立,我信的。
話說回來,操練減少,體能下降,背負家庭,拳王之路行人止步?「打不了轟炸式打法,我反而能退後一步,靜待時機,一擊即中,感覺到另一個武術境界。」傷患和兒子送給他的禮物,是學會忍耐,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認識武術和人生。他最近常常想起20歲時前輩的話:「小朋友唔好咁得戚,到30歲你就知!」
攝影:陳國良

向師傅家庭事業 兩得意,也多得賢內助替他打理事務。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