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社交平台看到一篇載文,內容環繞某些跑財經新聞記者的不稱職行為。作者本身且是資深從業員,不過非因同行相輕,而是既為新聞工作者而生的愛深責切之情。據她所述,現有個怪現象,公司記者會一結束,記者們並不是搵管理層傾偈,甚至攞料,而是圍埋一堆,由其中串演大哥或大姐的複述重點,結案陳詞,其他人則低頭怒抄,這種情景叫做駁料,而她就尊稱這些行家為聾啞記者。明明大家齊坐同一記者會,怎會有人(仲要係大部份)隻字都聽不到,不作提問,且要假手他人?
慣性依賴公關 必被淘汰
事實上,我經歷不少自己公司的各類記者會或業績發佈會,猶幸會後總有個別相熟記者會留下提問,雖然他們關心我的個人動態多於其他,譬如說,最近又去了甚麼地方喪跑,或有甚麼新的出位造型、言詞和舉措,花絮一番,倒是沒太留意別的記者在「駁」乜。
然而,我亦察覺近年在記者會上,記者主動發問的情況真的大不如前,尤其是年輕一輩,他們猶似坐在大學講室內聽課一樣,沒精打采,只待主持一句「今日嘅記者會到此為止」,就無鞋挽屜,最緊要就係嗰套「傳媒資料篋」裏面附有:因時間關係,早已妥備的新聞稿,還有我們會隨時奉上的「軟檔」,好讓佢哋返去更加方便交(抄)功課。
最近亦曾遇上匪夷所思的訪問場面,事緣有媒體記者在訪問前傳來了十幾條問題,公關同事自要為我預備相關資料,尤其數字,以防我掛一漏萬。怎知那位記者小姐,由開始至終只問了三個問題,中間疑似中邪,幾無反應,我惟有自說自話,連坐在一旁的同事都忍唔住開口助其提問。最後訪問還是大幅報道,當然是多得同事過後將我那答題備份,全篇發送。
只怕這已成普遍現象,亦難怪有些記者會乾脆取消答問環節,留待有興趣的記者會後再提問。公關的角色向以公司立場出發,為企業向外發訊,爭取有效益的見報和正面曝光。惟時移世易,不少公關為咗見報,甘為記者代勞。久而久之,記者慣性依賴公關,隨手可以搬字過紙的新聞稿不可或缺,甚至連相都要靠公關提供。記者若要資料補充,務必即刻回覆,以免得失,不然的話,記者會在報章上公開提示,期望公司能夠做到資訊透明,盡善盡美咁話,呢兩句就唔使新聞稿。
所謂「願打願捱」,問題是新聞工作者應怎樣看待自己的職業。我有幸遇到不乏專業、積極、重職守及有能力的財經記者,至於「虛應hea做」的亦有人在。
誠如那位在網上痛斥同行的資深記者所言,假若繼續抱着如斯工作態度,最後都不免被市場淘汰。說到底,「樽鹽」除了爭取,也總得自己把持。
盧先亞
熱血青春電影《狂舞派》席捲今夏,柒良同阿花嘅夢想去盡未?
男女主角聯同導演黃修平齊上《亂噏24》,動Live預埋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