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發率亞洲第二 嚴重須切腸保命 炎症性腸病 專襲年輕人

病發率亞洲第二 嚴重須切腸保命 
炎症性腸病 專襲年輕人

【本報訊】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在亞太九個地區進行研究,發現過去20年此病於亞洲病發率上升,香港僅次廣州,名列亞洲第二位,每十萬人有3人病發,較2001年增3倍。研究所助理教授黃秀娟估計,本港患者多達4,000人,但不少病人誤以為是腸胃炎,錯過治療時機,終要切除部份小腸。
記者:潘柏林

炎症性腸病至今成因未明,醫學界估計由基因遺傳、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誘發,該病主要分為潰瘍性腸炎和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引致大腸發炎,克隆氏症影響整個消化道器官。兩種病症的病徵近似腸胃炎,患者出現嚴重腹瀉、腹痛、排便不規律及帶有血液及黏液。但嚴重病人會出現腸穿孔,炎症性腸病亦令患大腸癌風險高於常人兩至三倍。
黃秀娟的研究團隊在澳洲、中國、印尼等九個國家進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亞洲病發率持續上升,香港更排第二位,以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例,每周平均有一宗新增病例。她指病人往往誤以為是腸胃炎,令病情惡化至要割除腸道,研究所今年建立資料庫,向本港14間公營醫院收集患者資料以統計人數,她估計逾4,000人患有此症。

腹瀉持續數月須注意

曾在電視劇《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飾演甘永中的藝人溫家恆是克隆氏症患者,他在2005年起經常肚痛,但醫生僅處方止痛藥和抗生素,隨後幾年他持續出現腸抽筋和腸胃炎症狀。2010年確診時,一段15厘米長的小腸已爛掉,一年間進行3次手術,體重急降30磅,被迫暫時退出娛樂圈養病。他慨嘆當時錯失治療機會,「唔好以為食錯嘢,當腸胃炎冇乜嘢特別,有事唔好拖要睇專科」。
炎症性腸病另一特點是,患者多是年輕人,36歲病人黃小姐在就讀小學六年級時出現病徵,14歲時確診克隆氏症,現時她的小腸已切除近7成,但去年炎症性腸病再復發,每年要使用十萬元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她慨嘆即使是醫生亦會忽視病症,只當作普通腸胃炎處方。
一般腸胃炎在一個月內自然痊癒,若患者持續數個月腹瀉,便應主動向專科醫生求助,並安排大腸鏡和小腸鏡檢查。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