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富起來,令中國消費者佔整個奢侈品市場超過三分之一。但是中國人買的都是LV、Hermés這些傳統西方名牌。中環、銅鑼灣、尖沙嘴的舖位,都是外國品牌登陸的據點。但是前幾個月,在Pacific Place就有香港土生土長的品牌PYE開幕,賣的是男裝襯衫。今天麥肯錫香港分公司總經理倪以理,幫我們分析香港品牌遇到的挑戰。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究竟香港有沒有出過本土的時裝名牌?
答︰真的不容易!看你如何定義名牌。其實過去香港是出產了一些比較大眾化的時裝品牌像Bossini、Giordano、G2000等。但是如果要高檔次的,就只會想到David Tang創辦的Shanghai Tang(已賣給奢侈品集團Richemont)。
原因很簡單。過去香港(和珠三角)定位為世界工廠,把生產的流程、成本等等都做到世界第一。但是名牌一向都是歐美的遊戲,中國人的品牌打入上流社會,簡直是不可思議。甚至一般的民間智慧都是「Made in China」,就不可能是貴價貨。連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泛珠三角論壇中都話「香港接單、廣東設計、內地製造」。為甚麼香港一定要接單?為甚麼不是香港品牌?你甚至可以話Shanghai Tang也不是甚麽奢侈品,這只不過是一個成功騙老外的故事(故事並不是這樣簡單,其實我是很敬重Shanghai Tang的,因為很多中國百貨公司也有這個想法但都不太成功)。
闖男裝衫市場 挑戰老外
問︰在這個背景下,你覺得PYE現在走出來挑戰這個男裝襯衫市場,是否一個好時機?
答︰首先要瞭解PYE的歷史。這是Marjorie Yang(楊敏德)在1984年創立的品牌,但是相對於Marjorie的主業(溢達集團,即Esquel),這是一盤微不足道的生意。要知道溢達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大型的襯衫生產商,經營領域涉及棉花種植、紡紗、織布、染整、製衣、出口和零售等,是一家從棉花種植到成衣都涉足的垂直生產紡織公司。如果講香港接單,Esquel認第二,沒有人敢認第一!
PYE過去其實不起眼,在北京有零售店以外,其他marketing並不高調。 直到第二代回來(就是Marjorie和潘廸生的女兒Dee Poon,其實嚴格來說是第三代),把這個品牌從新定位,近年搞一個relaunch,大家才對PYE增加認識。
是否好時機就見仁見智。現在香港和大陸的舖租都不便宜,但大陸新一代的消費者確實買得起,PYE由800蚊到3,000蚊的襯衫,我想市場一定有的,關鍵在於你怎麼把客人從Thomas Pink、Alain Figaret和Ascot Chang吸引過來。
問︰PYE有甚麼策略呢?要作為高檔次的品牌,中國製造或者香港製造應該不是優勢,甚至可能是負擔吧?
答︰這確實是一個不容易克服的挑戰。從PYE的品牌建立開始(PYE是數學的π,也是中文「派」,有中西交流的含義和科學研究精神),公司需要花很多時間把品牌故事和優勢跟消費者溝通。譬如他們會由他們從新疆引入的棉花講起,到他們的加工和製造過程,至他們的產品,綠色環保的公司文化,科學化的研發過程,都希望顧客從PYE找到共鳴。
我問過30歲的Dee,她承認這並非一個普羅大眾容易理解的資訊。故PYE的目標客戶始終是一些較講究、明白質素的高消費群。做一件襯衫原來可以有很多工序、細節和竅門,因此PYE的宗旨就是要製造一件完美的襯衫(the perfect shirt)。他們講究到連舖內的香味也是由專家炮製!
富二代打骰 擁地利人和
問︰有人會覺得富二代出來做生意,跟一般平民百姓創業不能同日而語!PYE是因為老闆系出名門才可以有這樣的本錢打造名牌,你怎麼樣看呢?
答︰Of course!PYE的確擁有天時地利人和。背靠Marjorie的製衣王國,質素和成本控制毋庸置疑。戴着潘廸生和Marjorie女兒身份的光環,Dee本人亦可說是擁有不一樣的優勢(有報道形容她是「fashion royalty」,即時裝貴族)。如果沒有Dee的背景和知名度,哪裏會有這樣的資源,哪裏會有今天的媒體曝光率?Pacific Place也沒有那麼容易租給你!
但話說回頭,有錢只是第一步,畢竟零售業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審判者最終還是市場,這是公平的。單靠銀彈沒實力的話,長遠是無法生存的。這一點我相信Dee和她父母也心知肚明,對自家團隊實力沒信心的話,他們定不會走到今天!
這讓我想起我們公司以前做的一項調查,訪談過幾千位企業領導,想瞭解對他們收穫最大、對他們後來的成就最關鍵是哪一個職涯階段。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一就是當他們被派去做以前沒有經驗做的事情,二就是被迫處理一些危機的時候。這些往往是要把虧本的生意轉型、創造新的業務、去國外拓展業務等等。
所以我認為讓富二代出來闖一闖,在現有的業務基礎下創新,無論成功與否,這對於他們未來的判斷、領導力、溝通技巧等都是非常寶貴的。我認識很多第二代,安坐於辦公室,對社會和市場的環境沒有任何共鳴和同理心。我是很樂意看到香港的第二代擔當創新的任務的。
問︰你對於PYE的成功機會怎麽樣看?
答︰這絕對是一場不容易打的仗。最近幾年很多奢侈品品牌都被一些如LVMH等的大型奢侈品集團收購。PYE其中一個行家Thomas Pink也是LVMH品牌之一。如果沒有Esquel的背景,我想這個真的是Mission Impossible。但是如果香港傳統製造業不甘心於接單,就必須走向價值鏈的上流,就是品牌的道路。最近幾年也看到不少企業朝這個方向。當然這個是相對風險和波幅大的試驗,從近幾年fast fashion的趨勢(像ZARA、Uniqlo)加上網上零售對類似Esprit等帶來的衝擊就可見一斑。
剛剛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的創新競爭力排23位。無論富二代與否,我們急需更多的PYE,讓香港不至於走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講的「不進即退」的光景。
下一次你到Pacific Place,你買PYE抑或Thomas Pink?
倪以理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