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鑽的旅程 - 盧先亞

好不主席:鑽的旅程 - 盧先亞

吾友魏華星,就是那位香港「社會企業」界的先行者和「綠色星期一」的創辦人,最入屋的事迹,還數今年4月的創舉,成為首位完成北極馬拉松的港人,讓我認識了不少香港的有心人。其中一位女生本是資深的新聞工作者,惟母親在六年前因患病以致永久性傷殘,不良於行且需倚賴輪椅生活。在全意照顧母親的同時,她還加入了香港社會創投基金並成為專業義工。眼看不少人同因年老或殘障的緣故,其中包括自己母親都要以輪椅代步,行動不便所帶來的豈止生理限制,更嚴重的是心理上的消磨。皆因輪椅使用者難免會有「自己冇用」和對身邊的人造成麻煩的想法,這些都燃起女生「締造改變」的念頭。

為傷殘人士揭開新一頁

要打破輪椅使用者的宿命心態,必須重新劃定他們的活動,該說是生命空間,社區的無障礙設施固然重要,但交通上的方便更不可少。試想每次外出,目的地總不會全在步程範圍,若然要驅車而往,那就大費周章。而有相應配置的復康巴士往往供不應求,再者這些交通工具主要為社福機構的相關人士提供服務,若然只是一般的輪椅使用者,未必能夠享用。至於坊間亦有經改裝的客貨車輛提供「違法」接載,無論安全和衞生條件都是嚇人。
女生夥拍幾位同道義工,積極研究自行成立輪椅車隊的可行性,矢志要為無障礙運輸開展新的一頁,最終他們敲定了愜意的載體,就是「的士」。的士既是公共交通工具,也是私人可持的業務,只要的士牌主首肯,便能在符合法例的情況下,將營運的士改裝,成為方便輪椅乘客上落的車輛。當然,以上所述,關鍵繫於「牌主」,也就是投資人是否願意「多此一舉」投放額外資源改裝,甚至換車,而將來車租收入未必可抵銷的風險,目的只為社會效益共襄善舉?況且的士牌照向來都是有價資產,最新成交價更逾700萬元,有心助人,亦要有力方可成事。
女生憑藉無比毅力和決心,終在兩年多前落實計劃,並將傳統受政府、公帑或慈善捐款資助的無障礙的交通服務形式,轉化成為具社會目標並能持續發展,換言之就是可以自負盈虧、甚至創造利潤的投資項目,並以「鑽的」為名。
「鑽的」經營無障礙的士服務至今,由最初的五部車,剛增加多一部,總共完成了差不多4.5萬次輪椅乘客的接載,算起來,每部「鑽的」每日平均服務10名乘客。這樣的數字和普通的士載客量比較,仍有差距,然而只要每位受惠的輪椅使用者都能藉此感受一份久違的自主、尊嚴和生趣,看似未盡效益的事卻滿載經濟以外的價值。而去年雖已做到收支平衡,不過現卻面對成本大幅上升和客量不足的經營困難,路雖漫漫,惟我深信以女生的堅定個性,定能迎難而上。
容我厚顏表白,到現在我都不曾擁有車牌,不過對這「的士牌」卻一見傾心。下次「鑽的」再覓創效投資者,這位女生、「鑽的」行政總裁梁淑儀小姐,大可考慮一下我這「無牌」車主。

盧先亞

激戰拍續集,但家輝話唔敢再變筋肉人?
到底練定唔練?即睇足本《亂噏24》,專訪張家輝、林超賢!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