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出席博鰲亞洲青年論壇的時候對香港青年作出一番「訓示」,指香港的創新競爭力不足,年輕人不應埋首網上世界,不要只顧着WhatsApp、微信,要做實幹家云云。
香港的社會氣氛素來不重創新創造,不是新聞,但張曉明的講法卻是包藏禍心。他指出這個現象,終究還是歸結到香港青年要「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才能有所發展。細心想,你就知道好笑。有創意的香港青年人,背靠「祖國」的甚麼呢?是中國的山寨工廠?是中國對外國品牌和產品的倒模複製?近年在中國十分火紅的小米手機就「創新」非常。這個品牌是一個國產的蘋果公司,不只發佈會的風格幾乎模仿十足、手機的系統給改到像iPhone一樣,連「飢渴式行銷」(製造貨源緊張的氣氛,提高購買意欲)也是蘋果的拿手絕活。小米很成功,卻毫不創新。
背靠祖國,可以把各種事情的成本壓得低,但這只是節省了成本,不是創造了新的價值。要「去中國化」,才能創新。香港要有創意產業,敢情是。那為甚麼王維基先生重金禮聘大批演員和製作人員要開電視台,連劇都拍了好幾套,中共「全力支持」的梁振英政府卻拖延發牌?為何堅持令香港電視圈繼續一台獨大,製作人和觀眾繼續因循苟且?有競爭才有進步嘛。不要打官腔說甚麼正在處理、很快處理。正如張曉明說,「形勢迫人、刻不容緩」。特事要特辦,中央應該責成香港政府,馬上就發牌問題開門見山說個明白。
張曉明說,香港的年輕人要「勇做創新的夢想家,爭做創新的實幹家」,說得很漂亮,但內裏卻是空洞如習近平的「中國夢」。有說外行領導內行,現在是外行的外行去指導外行。在香港,做夢的成本特別高。多得「祖國」,香港甚麼都很短缺。短缺,自然價高。香港人為了一個能住的狗窩而疲於奔命,不知道甚麼是創新。做創新的夢想家,你上無以侍親、下無以餬口,哦,房東又來收租了?怎麼做夢、怎麼創業?
同場的林鄭月娥說,政府已經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全面研究產業政策」…… 又是委員會?又做研究生?不如先弄一個「高官紀律監察委員會」。香港的高官愛好酒駕、囤地、僭建、拿老婆做擋箭牌……花樣百出。本市市長受黨的祝福,孤星入命,碰甚麼死甚麼,所以請不要碰創意產業這一環了。高地價不倒,路路不通;政府伸手一碰,連芽苗都會枯死。政府一搞「活化」工廈,就逼走裏面的音樂家、藝術家、小公司。
創新?這本來就是政府官僚不可能明白的東西。
盧斯達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