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本書不難讀(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香港這本書不難讀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前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曾經有一名言,指香港是一本難讀的書;早兩年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會見傳媒又說出同一番說話,令不少人感嘆中共在一國兩制實行十多年來,竟然仍搞不清香港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但香港難讀的地方在哪裏?相信對於大部份生活在香港,認同香港是有別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地方、認同香港人普遍追求和確信的價值觀的人,大陸人對香港的看法,才是最令人費解。
過去一年多,社會上對於追求民主和捍衞自由的聲音,可謂自九七以來最為激烈,我們看到六四悼念集會的人數一直創新高,看到7.1遊行在「橫風橫雨」的情況下仍然有43萬人上街,看到去年的反國教集會有多少家長、老師和學生只為一個目標而奮鬥。不知道是香港人已經厭倦了中國人的欺詐行為,認為《基本法》中訂明的普選終不得以兌現;還是梁振英的出現終於令為數不少的香港人醒悟,發現自己的自由正一點一滴流逝,而自己的價值觀正逐步被政府鼓吹的「中國好,香港好」、「北望神州」、「中環價值」蠶食,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正向一個陌生的方向前進,於是理解到作為香港公民的義務而挺身而出。
伴隨着民主聲音而來的,正是一群支持政府施政的聲音,雖然這批支持者的理據相當薄弱,但從他們支持政府這一點來看,實際上反映出目前的特區政府是以甚麼樣的心態去管治香港。這批支持者在回應支持民主的聲音時,最常打出的標語就是「以前冇民主,為甚麼現在要有民主?」、「歷代港督你有票嗎?」(日前在梁振英到觀塘出席論壇時被傳媒拍攝到的其中一個標語)。追求民主的人,不少都會對標語一笑置之。可惜,那些認為上街遊行示威是社會亂象的人,卻會被他們誤導。
在探討這一點時,我們必須問:為甚麼九七以前的香港人,對於民主的訴求,會不如今日?或者應該問:九七前和九七後,到底有甚麼原因導致今日的香港不得不向民主邁進一步?問題的答案,除了普遍港人的衣食住行,可能都較九七前豐足,令香港人開始追求解決生理需要外的事物,例如渴求一個更為公義的社會。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今日特區政府管治香港的目光和心態,遠不及於殖民地時期的港英政府。
在香港史上一次慘劇,1953年平安夜發生的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令5萬多人痛失家園。當時港府為處理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大量興建徙置大廈去安置他們,同時開始計劃興建大規模的公營住屋以解決當時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惡劣和住屋需求等問題。有人認為當年大火,才是促使政府正視問題的主因。然而,對中港政策有獨到見解的Alan Smart,就在2006年時出版《石硤尾迷思》,質疑這種說法。
Alan Smart認為早於大火發生前十多年,港府就已經準備解決木屋問題。因為當時政府已經預見木屋區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增加衞生和安全的風險,並對此有所恐懼,認為問題足以動搖香港的政治地位,以此證明當年港府是有意解決問題,而非等問題已經發生再去想怎樣解決。
今日特區政府和過去英治時期的港英政府,最大差別在於特區政府在管治香港時,往往要等到問題發生,甚至惡化到一定程度,才會着手解決問題,或者向傳媒指政府會關注問題。要問為甚麼以前不需要民主,難道不應該先問問特區政府為甚麼這麼無能?如果北京欽點的人選可以確切解決問題,為甚麼香港人的住屋問題,要等到近幾年才開始拋出東北發展計劃、洪水橋發展計劃,以及早幾日說要發展香港的郊野公園──一個對香港人而言最為重要的資產。事實上,特區政府說再多漂亮的說話,說要解決香港人的住屋問題,都不過是謊言。如果特區政府真的如港英政府般,具有長遠規劃的目光和能力,真的要解決問題時,絕對不會等到住屋需求緊張才拋出發展計劃。
恰巧,大陸不斷傳出要將粵港澳、珠三角的發展變得更為緊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要求香港配合大陸規劃。這正是2009年梁振英開始放風說要發展香港郊區的時候。對於梁振英和整個梁班子,包括撰文提出發展郊野公園的陳茂波,香港不過是屬於中國的城市,他們根本不會將香港的郊區視之為香港的重要資產,只會視之為自己升官發財的籌碼,可以拿出來隨便配合大陸發展,還要瞞騙港人說是解決住屋需求。
香港人對於特區政府的憤怒和抱怨,是不是真的這麼令人費解?香港是否如姜恩柱和王光亞所言,是一本難讀的書?透過港英時期的一些歷史、資料和數據,對比特區政府所面對的問題,可以肯定港英時期的政府所面對的問題,遠較特區政府所面對的更多、更深。以上述木屋區大火為例,港英政府不會等到大火發生才去考慮下一步怎行,而是在多年前已經看到木屋區是個危機,需要政府處理。正因為港英政府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比特區政府更有遠見而毋須要以瞞騙手法管治香港,所以才顯得本來弱勢而無民意基礎的特區政府更加無能。其實香港並不是一本難讀懂的書,只是英國人讀懂了,中國人卻讀不懂。

范克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