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在蘋果樹下追憶紅樓舊事,拍攝《窗外》期間被要求穿上古裝扮林黛玉的賣豬仔插曲固然好笑,零零碎碎的軼聞價值也高,譬如李翰祥原先計劃找甄珍演寶二爺林鳳嬌演薛寶釵,以往就沒有聽聞,她們兩位最後沒有接拍真令人鬆一口氣,只苦了內定扮紫鵑的張艾嘉臨陣變成女主角,太過壯健的外型一直遭挑剔影迷詬病。那幅青春王國超齡巿民穿着白色水衣打牙骹的畫面,更教認識祝菁胡錦王萊歐陽莎菲的資深影迷又笑又嘆,小說裏身嬌肉貴的仕女坐在尼龍椅等埋位不但毫無古典美,還要自己打扇製造涼風,簡直替曹雪芹注入魔幻寫實色彩。不過我最感興趣的,卻是導演提供的參考資料,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菲林明明桃紅柳綠,為什麼?色竟然都褪掉了?
畢竟年月久遠,記憶可能模糊──我最近重看《七俠四義》,一開場便被方銀幕嚇一大跳,因為印象中是闊銀幕,彷彿只有歌舞伎舞台的寬度,才能盛載人文主義滾滾的風沙。但也可能李導演放給演員觀摩的,確實是一部黑白片,那年代沒有光碟沒有下載沒有錄影帶,發燒友收藏的是複製的十六米釐膠片,因陋就簡並非彩色沖印一點也不出奇。佔盡高科技便宜的八十後九十後,大概很難想像資訊匱乏的生活,不要說昂貴的七彩菲林可望不可即,就連柯式彩色印刷也非常奢侈,早期美術館的明信片和特刊就都是黑白的,用家非但不嫌棄,還小心翼翼看完又看。電影拷貝是奢侈品,只有特權階級才會擁有,普通人既負擔不起硬件,也沒有門路覓得軟件,那些在地下易手的膠片通常來歷不明,身世神秘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