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荷李活道的「御香」,猝然撲鼻而來的,是帶甜的香氣。順着那氣味牽引到二樓,是王夏虹品香的小天地。環顧四壁盡是不同形狀的沉香原木和雕塑,大大小小的象牙罐、古董銀盒甚至精緻小藥盒裏,不是藏着沉香念珠就是香粉,名副其實的「香閨」。
王夏虹被友喚作「香香公主」,非因她如金庸筆下的女主角有吃花奇癖,只因這位沉香癡除藏有不少令人望塵莫及的珍品外,更擁有靈如獵犬的嗅覺,能清楚分辨香味等級,天天品香更令她有「玉容未近,芳香襲人」的氣派。
記者:鄭天儀 攝影:梁志永
都說「鑽石是女人最好朋友」,向來不愛戴飾物、崇尚素顏的王夏虹,卻醉心其貌不揚的「綠色鑽石」──沉香。公主純一不雜,獨愛越南棋楠,猶如鑽石中的D色。近年拍賣場偶爾會拍上一兩件棋楠雕塑或佛珠、手串,隨隨便便也過百萬港元落槌。王夏虹說,許多人忽略了收藏級的原木沉香價值更高。古語有謂「一両沉一両金」,作為「眾香之首」,沉香價格是每克上萬元以上,矜貴度老早已超越黃金百倍。
我隨手在她案頭拿起一塊比拳頭稍大的原木沉香問其市值?恰巧是被她列入「終生不賣」系列之首,眼前平平無奇如爛柴的,原來是珍稀品種棋楠,結香年份以千年計,而且是入水即沉的密實品種,身價抵得上一幢貝沙灣物業。
獨創評定棋楠絕活
另外一件不到一呎高的沉香王原木可謂「鎮店之寶」,曾有人出價1,000萬港元請公主割愛,但被婉拒。「天然資源沒有再生功能,加上許多國家長期消耗,近年要尋得一塊收藏級的好的沉香,比找到一塊無瑕老山玻璃種翡翠更難。沉香動輒結香要花200年甚至過千年,各散發不同香氣,好似仔女各有性格和靈性。」
王夏虹的「香癖」,緣於一段姻緣。十多年前這位杭州姑娘為了感情而來港,偶然機會接觸沉香。「沉香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以前我也接觸許多古董家具,但對它們總是沒有感覺,但一接觸沉香我便愛上了,有悟性、有緣份。」最後,沉香變成了她的最佳伴侶。
受已故中華香學第一人劉良佑啟蒙,《香學會典》主編彭清燕收為入門弟子,王夏虹展開了沉香收藏之旅。過程中她交過沉重學費,被騙過買贗品,最後她頓悟要分辨真偽還得靠自己的嗅覺。「因為愛棋楠那幽雅而迷人的香味,我花了幾乎三年時間,把自己關在閣樓把所有收藏細細品鑑了一番,從此有了深入的體悟,獨創了評定棋楠絕活,也開始鑽研如何玩好一片香。」世界上最著名的沉香大師她幾乎都有幸拜會過,學到了怎樣把香玩到極致,透過拿揑不同溫度和品香方法,把它們的本色給逼出來。
沉香是香樹根幹處因蟲蛀、外傷或雷劈等因素,透過結香自我修復,時間越長,結香品質就越佳,所以王夏虹認為,千年的結香是靈性之物。她享受品香的樂趣,尤其愛上好棋楠香氣多變,初香、本香和臨尾香都有明顯的變化。
沉香是木中鑽石,鑽石以carat、clarity、colour、cut,4C的準則來分高下,沉香的稀有度比鑽石有過之而無不及。王夏虹以香味、油脂比重、形態、大小作為選擇收藏的準則。
盼著書復興香文化
昔日,沉香只是香料,還未被列作收藏品。近十年,沉香卻成為收藏界的寵兒,但上好的原木都在日本人手上,而且他們早就懂得珍惜資源,除了只買不賣外,也從不濫用,部份人更以上等沉香作家傳之寶。
王夏虹見過最難忘的棋楠也是在日本。她拜訪一家有300年歷史的香料店,想看看他們家傳之寶,店主人首先考她一些品香知識,得知她不是門外漢後,再向她展示一堆贗品。「當我能一眼分出真偽後,主人露出滿意表情,帶我到另一個辦公室,看到那件40公斤的實心棋楠時我差點暈倒,那香氣也是令我畢生難忘。」
王夏虹認為品香是人生品味的昇華,也有淨化人心的功能,她希望坊間不要只談論沉香的價值或以後的價值,而是回溯和重新鑽研這源於春秋戰國之前、卻已失落近200年的香文化,她自覺有使命把中國古代的香文化推廣,例如研製新穎好玩的香具。她也經常研讀歷史與香學的書,但鑑於沉香由香料升格為收藏品的時間不長,坊間傳世而能堪稱天書的文獻不多,故希望出版一本有關棋楠分類的工具書,更重要是教導大眾分辨真偽。
「因為天然資源短缺,市面上有不同品種的『灌油沉香』、『壓縮沉香』、『上色沉香』甚至假沉香,皆因聞過真沉香的人不多,故縱然有人欺世盜名,贗品還是充斥市面,我希望更多人懂得分辨,不要像我交那麼多學費。」王夏虹苦笑道。
現代打香篆
香道、香席大不同
「日本的香道嚴格追求品香的方法,品香之意不在香,例如點香人緩慢的傳遞動作,令最珍貴的『頭啖香』精華給浪費了。」王夏虹坦言較推崇中國的「香席」,因它更重視香本身帶來的感官享受,而非技巧操作。
東瀛古典《源氏物語》多次提到日本貴族學習唐人舉行香會或者賽香,後演變為香道。跟宋、明兩代先後傳入日本的鬥茶、插花、書法三種上流玩意一樣,香道經歷了時代洗滌已有了本土面貌,日本香道與中國香席精神可謂南轅北轍。根據日本《香道入門》所述,香道追求一種生活的訓練,不僅對參與者的衣着有嚴謹要求,更須配合藝術性的香具、佈置、點香和聞香手法,甚至在品香後即興寫詩或作畫,堪稱一門雅道。
相反,中國的香席更重視品香和用香,過程只是次要,不少記載香席的古畫也可見「換香童子」,而日本的香道點香就不假手於人。明代的高人逸士築有「靜室」,用以舉辦香席來達到「有禪客與之爐薰隱几、散慮忘情……」的境界。
自從王夏虹在中環精心佈置了小樓,不少朋友也愛來訪吸吸香氣。品香人不宜多,獨品為「幽」,二人為「勝」,三四人則曰「趣」。她認同品香是探求生活品味的修行,為籠罩怨氣的香港帶來正能量。
不過,時代改變,基於省時、環保和安全考慮,王夏虹平時品香也會用上電爐。「好香怎樣薰也是香。」她如是說。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