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敍利亞化武危機

爽通識:敍利亞化武危機

1.緒論

英美在對武力攻擊敍利亞遇到重重阻力。資料圖片

‧2011年起敍利亞反對派與政府爆發武裝衝突,局勢日益惡化,終於失控演變成全面內戰
‧今年8月下旬反政府武裝指責巴沙爾政權使用化學武器,導致超過1,000名平民死亡
‧西方國家原本對介入敍利亞內戰並不熱衷,但在國際輿論壓力下,開始考慮對巴沙爾政權發動攻擊,懲罰她大規模使用化武,以攻擊平民為目標
‧不過,英美在對武力攻擊敍利亞遇到重重阻力,英國國會否決首相卡梅倫對敍利亞動武的議案,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又不願在國會未有共識前出兵,令軍事行動陷入僵局
‧另一方面,俄羅斯亦擺出強硬姿態反對英美發動對敍利亞的攻擊
‧回顧2011年北約及美國決定向利比亞發動突襲的果斷,今次西方國家的決策明顯拖泥帶水,本文將透過西方世界對利比亞及敍利亞採取行動時迥然不同的態度,分析西方,特別是美國對武力介入第三世界時的考慮因素。

2.現實政治

‧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強國均以控制資源作為確保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例如中國在過去十多年對非洲的經濟、文化及政治滲透不遺餘力,美國亦成立「非洲司令部」作為對中國擴展的回應,「老牌帝國主義者」法國在國力有限的情況下亦於本年介入西非國家馬里(Mali)內戰,背後對非洲資源及影響力的渴求,不言而喻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及發展「大殺傷力武器」為由,出兵推翻侯賽因政權及傾力扶植親美政權
‧2011年,西方國家聯合對利比亞發動空襲,無非是支持正瀕臨崩潰的反對派,鼎力支持他們推翻與西方世界不甚咬弦的卡達菲政權,從而確保它們對利比亞戰略資源的控制
‧反觀敍利亞方面,自從伊拉克侯賽因政權倒台後,敍利亞與伊朗成為中東地區最後的兩個反美國家,而敍利亞又曾多次敗於以色列手下,綜合國力與伊朗亦相差甚遠,對中東局勢的影響力並不大
‧與此同時,雖然位處中東,敍利亞、約旦、黎巴嫩三國並非處於產油區,天然資源貧乏,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因此,西方國家即使成功控制敍利亞,預期所得利益亦相當有限

3.美國在伊拉克及利比亞所學到的教訓

‧2003年美國軍隊長驅直入伊拉克,推翻了侯賽因政權,但推翻現有政權並不代表可以完全控制伊拉克
‧由2003年開始,美國陷入一場自越戰以來最冗長的局部戰爭;在伊拉克,各式各樣的反美武裝分子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當中有前伊拉克政府軍,也有地方部落武裝,更有來自阿拉伯各國甚至車臣的極端伊斯蘭武裝分子
‧美國付出逾萬人傷亡,近七年時間軟硬兼施才逐步控制局勢,與開戰前美國預期的低成本「閃電戰」及巨額石油利益預期相去甚遠;直至2013年,伊拉克石油出口仍未能回復2003年的水平,更遑論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盛世時期
‧人類總是重複犯上相同錯誤,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跌了一跤,在利比亞問題上由牽頭者改為提供後勤支援,改由英法領頭出擊,以為這樣就可以用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
‧可是,面對利比亞這個由35個部落組成的「國家」,當強人卡達菲的政權土崩瓦解後,原來利比亞東西部各部落之間的矛盾立即表面化,新的中央政府根本無能力平息內亂,部落戰爭更吸引各式各樣的僱傭兵及極端宗教分子湧入利比亞,2012年9月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被抗議電影《穆斯林的無知》的群眾焚毀,連同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內的四名外交官身亡,事後查明這是一次有組織的恐怖襲擊
‧時至今日,利比亞已由非洲經濟第一強國淪落為一個處於「半無政府狀態」的國家,西方雖然主導了利比亞的石油工業,但由於利比亞新政府無力履行它的承諾,利比亞石油全面復產遙遙無期

4.指控及醜聞

‧2003年美國言之鑿鑿指控伊拉克擁有及發展大殺傷力武器,作為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最大原因
‧不過,大殺傷力武器最終淪為一場鬧劇,後來美國國會調查顯示美國情報機構對伊拉克當局的指控實屬子虛烏有,對美國政府的威信構成嚴重打擊
‧故此,美國對今次敍利亞政府的指控採取比較審慎的態度,等待聯合國調查結果以及奧巴馬要求國會同意出兵,分擔部份責任

5.俄羅斯態度

‧二十一世紀俄羅斯在中東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俄羅斯近年在普京領導下有復甦的趨勢,亦成為新世紀「金磚五國」之一
‧俄羅斯早已失去對中東的影響力,但敍利亞畢竟是俄國在中東最後的一個盟友,假如西方世界要對敍利亞動武,俄國的面子實在保不住,因此,俄羅斯在敍利亞問題上採取強硬的態度是在預期之內

6.結論

‧敍利亞危機的拖拉主要原因在於它對西方大國缺乏吸引力
‧敍利亞沒有豐富天然資源,也欠缺對中東地區龐大的影響力,即使出兵成本效益亦低
‧與此同時,美國在經過伊拉克及利比亞亂局的教訓後,亦不敢貿然行動,以免淪為國際笑柄。

撰文: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周二至四刊登)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