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中環六年,首間進駐香港的H&M旗艦店結業了。不禁想起當年在皇后大道中那大大塊的麥當娜廣告牌,和走進H&M那朝聖的感覺。但六年後他們的closing sale,我竟沒興趣去血拼。事實上,自從H&M被內地自由行攻陷之後,我都沒再逛了。
不過H&M在香港還有12家分店,而這類fast fashion實在將一些紅極一時的品牌,例如Esprit,趕盡殺絕。
Esprit定位模糊 難復當年勇
還記得八十年代買一盒譚詠麟的卡式錄音帶不到30元,我卻可以花150元買一件Esprit的針織上衣。但往後,Esprit在設計和價格定位模糊不清,品質亦不見得優勝,即使多次宣佈怎樣重新包裝再出發,都不見起色。
然而,H&M在設計上熱衷與其他大品牌設計師合作,ZARA更每星期都有新款推出。當Gucci、LV等奢侈品大牌也相繼宣佈淡化品牌印記,就知道消費者已經逐漸脫離追求品牌的心理,反而更加注重服裝的品質和款式,宣傳推廣也要給予他們驚喜。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歇」,要一個品牌或者行業重生,談何容易。我對Esprit已經沒有期望,反而作為一個體育迷,我對香港足球的重生還是抱有希望的。
「如何推廣本地足球」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於2002年香港足球總會已倡導成立地區足球會參加丙組地區聯賽。直至2006年,神奇球隊大埔成為首支升上甲組的區隊,而且表現不俗,令地區足球抬頭。2009年東亞運香港隊在香港大球場擊敗日本奪得冠軍,那份激情,相信很多球迷還記憶猶新。
事實上,要將本地足球辦得更上層樓的機會的確來臨過,可惜也錯失過。關鍵是時機來到我們有否把握住,並延續性地把該做的做好。
本地球迷多緬懷七十年代香港足球的風光,當年球星的風采、球賽水準之高,以至球場內外鼎沸的境況確是令人樂道。但我們沒有叮噹的時光機(我生於七十年代,還是叫叮噹比較親切),「回到過去」根本沒可能。不過這不代表我們沒有進步的可能!要進步,除了參考過去,也要放眼世界。
假如覺得仿效英超遙不可及,那麼我們先看亞洲。1993年日本首辦職業足球聯賽(簡稱J League),當初只有10支球隊參加。現在,J1有18支球會,J2則有22支。還有職業和業餘選手混成的日本足球聯盟JFL 18支球隊,當中有6支更是在經營運作上符合J League條件的準J2加盟球隊。
雖然之後因為經濟蕭條等不利因素,令J League轉瞬間步入低潮。不過,這次打擊卻使整個J League意識到,球隊不能依賴某一企業生存。於是,他們根據球隊所在城市,即主場城市的各類企業廣告收入,以及主場比賽的門票收入進行經營。
現在J League的方針是,各支球隊成為獨立企業,通過組織比賽、普及足球、提高球員實力,以及展開市場推廣來自主經營。也就是說,將體育運動本身成為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活動。
當然,日本的地理環境與香港十分不同,要將足球植根地區也有很多限制。但J League那種將球會定性為企業的思維,是值得我們借鏡。其實一直以來,香港足球會多靠財團在背後出錢資助。財團老闆願意投資在足球運動固然是好事,況且這項投資多數是負回報,更沒保本可言。球會要因應自身條件制訂一套營運策略,從多個途徑盡量開源,減輕對財團的依賴性,才能有長遠和現代化的發展。
本地足球重生機會 勿錯過
企業營運一般包括幾個基本團隊,如行政、財務、銷售和市場推廣。其中,市場推廣多是被忽略的一環。因為市場推廣從第1項到第100項都是使錢的,未見官先打三百!然而投資從非無本生利,成效才是關鍵。
今季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經已正式展開,其中愉園、元朗和東方幾支老牌球會都重返甲組,令很多球迷有所期待。而多個球會都落本加強市場推廣工作,好像天行元朗,本身擁有地區球會的優勢,較容易得到地區組織的配合,事半功倍。聞說他們聘用了幾個年輕人做球會的宣傳工作,這又是令人鼓舞的。
一來年輕人創意無限,能為球會帶來新構思;二來是創造了就業機會。此外,也有球會在主場佈置方面下了不少心思,希望營造主場氣氛,增加球迷的歸屬感。他們甚至連球員更衣室也佈置一番,在每個球員的儲物櫃貼上他們的名字。這本來是外國球會慣常做法,目的是讓球員有被尊重的感覺。事實上,要球員在場上賣命拼博,給他們一份尊重比灑金錢也許更奏效。今季的揭幕戰,球會更預製了一條球員出場短片在球場大電視播放,這又是外國球會做了多年的事情,但香港才是第一次。有人說是抄襲,但更多球迷說是香港足球歷史的新一頁。
球隊的比賽成績和宣傳推廣,對一個職業球會來說是不可分割,亦無前後。把兩者都做好,才能吸引球迷關注和商業贊助。假如又用「成本」來推說為何不為,我只能說,球員和球迷都是球隊珍貴的資產。有些事情,不是能與不能,是為與不為。「重生」的機會不多,出現了,就不好再錯過。
阿凱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