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例子】
外資企業為了直接打入中國市場,一般會抱着「打不贏他,就買他!」的心態收購內地具龍頭地位的企業,不過亦有「中伏」例子,像美國重型機械生產商Caterpillar去年以67億港元收購創業板上市公司年代煤機,就因為賬目問題,需被迫為收購作出約5.8億美元撇賬。
Caterpillar購年代被迫撇賬
Caterpillar以近67億港元收購年代煤機後,於年初表示,在核查年代旗下鄭州四維機電設備的存貨紀錄,發現實際存貨與會計紀錄出現差異,以有問題的成本入賬,其後更發現賬目有問題,拖累集團要作巨額撇賬,幾乎是收購價的67%。
除了收購遇到意外,外資管理風格未能「符合國情」,在收購內地企業後亦有出現經營不善的情況,如持有肯德基及必勝客的餐飲企業百勝,在2011年全購小肥羊後,小肥羊卻逐漸變成「小瘦羊」。據新華社早前報道指出,有當年尚未出售股票的小股東,懷疑百勝為逼其退股,不惜「自斷雙臂」,除了刻意減分店利潤分派,更停止刊發財務數據予小股東。
報道亦指,百勝入主後,將經營模式由大眾化變成休閒餐飲,並大幅加價,人均銷費由60至70元人民幣,加至90元人民幣,結果流失不少顧客,部份地區的同店銷售更下跌高達30%。
另外,法國護膚品牌巨企歐萊雅更透過收購為旗下品牌直接消除競爭對手,歐萊雅於03年收購內地護膚品牌「小護士」,但小護士現時幾乎在市場上絕迹,但集團旗下走同樣路線的卡尼爾(Garnier)品牌卻在內地熱銷。
因此,當歐萊雅宣佈以65億港元收購美即(1633)後,內地同行曾表示擔心美即或會步小護士後塵。
激戰拍續集,但家輝話唔敢再變筋肉人?
到底練定唔練?即睇足本《亂噏24》,專訪張家輝、林超賢!
http://bit.ly/appletalk24